走出误区
(2012-04-11 23:17:12)
记得高中毕业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杜晋川的临别赠言:“你要不浮躁,你能成大事。”
浮躁,也就是急,想到一个问题,就想开始做,但其实,前期的准备、周密的计划、实施的可行性,没有过脑,雷叔也说过我,以前很抵触,可越抵触的事情,越要逼迫自己去做,因为,那正是你需要的。
雷叔的很多强项,是我的弱项,踏实、勤恳、科研设计、英语.........每一项,我都羡慕嫉妒恨,恨什么?恨冷水。
每当有新想法,雷叔总有一盆冷水,泼向你,浑身冰冰凉,可事后,你又不得不信服他所说的话。
不论胸水、冰片,我所查的文献,都不多,懒是主要,还有语言障碍,所以所出的论文质量不高。
这回,又有新方向,因为肿瘤科已经有了一部分基础研究,于是开始跃跃欲试,准备科研设计,也就在这时候,雷叔一盆冷水泼下来,国内外进展看没?别人做过没?你的方法跟别人重复没?一连串问题,让人抓耳挠腮。
如何解决,咱有书,专门讲这套,翻开看,每天规定十页,实在看不进去,就朗读,现在看到论文选题这部,一下对前面的误区,豁然开朗。
书上说,要想对一个方向,有一定的了解,首先要精读三篇国外大牛的该方向的综述,其次是泛读五十篇该方向的国内外论著、综述、述评,方能有自己的见解与挖掘。(北大的要求是国外500篇)
其实,就胸水的论文来说,除了看了一本薄薄几页纸的相关文献,以及老贾划定的几个章节,其他没查,自然,深度,挖掘不够,临床联系机理的架构不足,这能怪自己水平不够么,自个儿又不比别人少脑花儿,一个字,懒。
那么,如何架构临床与机理的联系?1、A现象出现;2、有没有可以解决B问题的部分,猜想提出;3、A现象出现的机理;4、B问题存在的原因;5、B问题中,是否存在可以用A现象解释的地方?(因课题尚处研究中,故代替)
开卷有益,老祖先诚不欺人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