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谷学派形成时期的重要资料——《南园集》

(2012-03-05 21:46:13)
标签:

文化

分类: 扬州文化
太谷学派形成时期的重要资料——《南园集》
发布日期:2011-11-05  访问量: 51

刘向东

《南园集》,刻本,上下卷。正文文前题:“真州李光荣著”,半页十行二十一字,花口题目,双线单黑色尾,有行线,左右双栏,偶有注文双行,栏上有注文四行,竹纸。全书共有弁言、序文各两则,跋文一则。南京图书馆藏,著录为:“清咸丰刻本”。其实后跋尾一行有“同治元年”字样,应将著录改为“清同治刻本”。

查诸书目,此书仅见南图有藏本,初以为是孤本。谁知扬州图书馆也藏有一册。因是仪征人著作,稍加留意,又发现李光荣是李光炘之弟,而李光炘是清代赫赫有名“太谷学派”主传教人之一,而另一主传教人张积中亦为此书作序。因《南园集》罕见流传,至今无人认真读过,于是认真阅读前序后跋及诗文,感到此书透露的关于太谷学派成员之间往来情况以及张积中弟兄、李光炘弟兄间的亲情关系为他书所不载。在检阅到的有限几篇李光荣的小传里,从未有人写明李光荣和李光炘是弟兄。比如在编印《扬州历代诗词》时,编者们曾翻检到《南园集》,并摘出《题汪剑潭诗集》诗二首录入,但所编小传中一字未提李光荣和李光炘、张积中的关系,说明《南园集》和太谷学派领袖人物的关系未为人知,而书中所透露的关于太谷学派成员早期活动状态的信息未被太谷学派研究者注意,值得撰文推荐。

因此书序跋内容丰富,故全文移录于下。

弁言一:

性情发露,激而为声,声音调达,布而为词。读是编者不于诗求之,则得之矣。予弟作诗,最重音调,诵之琅然。予亦喜此等笔格,不能为也。弟距予年尚需十载,计所得当更多,所造当更进。弟不以诗名然终必为李氏之诗人也。戊午春日兄光熊①记。

弁言二:

弟天真烂漫,倜傥人也。诗如其人,瑕瑜并见。遭乱以后,诗格渐纯。五言近体往往波澜老成,卓然大雅。惜天不永其年,未竟其志。病亟尤以不得见予论诗为恨。每抚是编,未尝不为之流涕也。弟少予八岁,予之诗草谓他日当以属弟。不图今日弟之诗草乃以属予。呜呼痛哉!抆泪数四,为之点定,不敢多易,惧没其真云。已未秋八月兄光炘②记。

序一:

戊午春,予居黄厓。南园自泰安来,瘠甚,病将归矣。赠予五七言诗,居数日,盘桓晨夕,论诗为多,遂别去。别未及朞而南园遂逝也。噫!南园为海山中人、群玉山人之弟,得家学为多,其于诗最服群玉,然群玉天才,人所弗逮。南园追影,往往瞠乎其后。然其佳构亦斐然成章矣。南园之诗,其运思之妙,有能道他人所不能道,其含宫咀商,敲金戛玉,亦时入群玉之室;于诗能通其三昧者,非泛泛落笔,昏昏信口者所可比也。南园颇自矜,其诗不与人言,且多病,鲜与人接,故不以诗名。其将没也,以稿寄慕渠,属其剞劂。慕渠亦惜其诗才,如是而没,不称也。欲为刊行,属予删定,书数语付梓。咸丰庚申五月上浣白石山人张积中撰。

序二:

呜呼!友朋聚散之感岂不悲哉!道光辛丑,与南园始相见于真州。酬对之初,欢如旧识。爱其慷慨磊落,遂订交焉。嗣赴山左偕游崂山,揽胜探奇,寻幽选妙,赓唱迭和,俯仰流连,而予与南园愈称莫逆矣。迨张寄琴表兄宰朝城及夏津,予两人皆相从也。无何南园以忧归里,阅岁复来,遂偕赴汶上。南园有肺病,病辄伏枕喘嗽,病少已,亦复觞咏自豪。每当春秋佳日、弦管良宵,逸兴遄飞,擘笺恐后。集中诸什,已约略见之。戊申之秋,因访友入都,旋复归里,不相见者八年。丙辰予权篆淄川时,则南天盗警烽火满郊,因作书招之,南园遂挈眷来,继至泰安,前后仅一载。病剧复甚复归,归而避地於京江之深僻处,忧患馀生,贫病交迫,不半载遂殁。殁时缄诗属家人寄予,予不忍没其志而伤。其墓草巳更也,爰付梓民,俾传於世,九原有知,差可无憾。独念我两人论交二十年,前后相聚不及八载,而故人之风流於焉顿尽,呜呼。友朋聚散之感能不悲哉!遗诗二编,悉心参校,删其繁存其精,计二百六十余首,命之曰南园集云耳。咸丰十一年岁次辛酉夏四月古歙吴载勋③序于济南官舍。

跋:

先叔论诗主於清真雅正,以自然而合于法律,不以法律而窘其步趋。故往往歌咏性情妙通天籁,前贤堂奥一蹴而几。若夫豪宕感激之怀,磊落英多之气,则叔之秉性然也。丙辰冬,随叔客般阳,朝夕侍论诗,叔出历年旧稿,俾手录一过,遇字句声调,稍有未洽於心者,皆从而易之。章或参以末议,亦得容纳焉。叔之不让土壤以成其高如此。戊午春客岱阳,叔病甚,遂南归,归后犹缄诗相示,既而因乱播迁,流离江介,病遂不起。叔素伉直,与朋友交,常率真自【然】④,夫素尽利兴,薄俗难返。以故友朋之伦,多丑其戆,顾独与太守吴君交较厚,谊较亲,弥留时缄此篇远寄太守。章时客太守处,得与参校之事,因取遗编反复次第之。戊申以前多体物缘情之作,已酉以后伤离感乱,诗格苍凉,虽篇什不多而意境各判。犁而为二,庶几览者得所折衷,亦未始非叔之遗意云尔。刊刻既定,追维曩昔,再四捧览,识数语于后,复系以诗三章,痛夫叔之不得见也。

十年湖海气全消,一夕精魂赴大招。老病春辞青岱月,乱离秋涉白门潮。书来犹子添惆怅,身后无儿太寂寥。闻说词成人绝命,江南寒雨正潇潇。……(略去诗两首)同治元年岁次壬戌夏四月望日侄汉章⑤谨跋。

依据以上序文,结合李氏诗文,整理出李光荣的大略生平:

李光荣,字南园,生于1816年。李光炘长其八岁是其三兄,李光熊当是二兄;李光荣自幼身体不佳,生性憨直,在仪征扬州一带熟读诗书但未取功名,深受太谷学派创始人周太谷影响,成人后随表兄张积功、张积中、兄李光炘游历在山东、江苏一带,交往之人多是太谷学派骨干,特别佩服张积中。娶妻但没有子嗣,1855年仲春染上肺病,正值扬州被太平军攻陷,先后躲避山东淄博、泰安,江苏镇江,1858年殁于镇江。光荣殁后,由其好友、济南知府吴载勋以及姪子李汉章将其遗诗编撰成集,颜其名曰《南园集》,同治元年刊成。其诗文从现存之二百六十余首看,摹情状物,写景叙事,无不细致人微,文采斐然,确实有超人之处。纵观全篇,可读之诗比比皆是。如《棋盘石》:“上到棋盘石,仙人不可望。此间无黑白,何处问元黄。一著输防错,三生劫更忙。樵柯今已烂,搔首细思量。”文字简白,寓意深刻,用典贴切,回味悠长。难怪张积中批云:“腹联二句,如清夜之钟,人人闻之,皆当猛醒。”

特别有趣的是篇中有题为“客有谓余诗必传者”, 李氏生前即毫不掩饰对自己诗句的欣赏。沾沾自喜之状,跃然纸上。全诗如下:《客有谓余诗必传者,作此示之》“春蚕死后丝,织成皆锦绣。三眠三起时,吐属早成就。文章道德华,当吾世者诟。及至馨香时,传者骨已臭。江湖万古流,金石千年寿。苟或不自知,思传殊太谬。”难怪张积中精辟的评价:“南园之诗,其运思之妙,有能道他人所不能道,其含宫咀商,敲金戛玉,……于诗能通其三昧者,非泛泛落笔,昏昏信口者所可比也”。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年间由安徽石埭人周太谷所创立。周太谷(约1771-1832年),名谷,字星垣,号太谷,又号崆峒子。一生四处求师访道,足迹踏遍海内。道光年间,他公开宣称继承明代李兆恩“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说,提出 “心息相依,始为大成”,并创立了宗教意味很浓的民间秘密社团———大成教,道光初年,太谷徙居扬州,寓海岛巷,开始公开招收门徒,传道讲学,扩大影响。据资料载,至今有文献可考的弟子大致有陈一泉、韩仰瑜、汪全泰、汪全德⑥、潘小江、许鹤汀、张积中、李光炘、周少谷、李佳干、李和卿、李南园(即李光荣)、张寄琴⑦、赵孟山、黄列山、廖听桥、余子因、寿子含、郑子元、梁子九、子见、子先、子能、了清、了谷、贾夫人、宝山人等。太谷晚年曾说:“启予者炘也,助予者中也。”又曾对李光炘曰:“本铎付汝,凡我生平未发之言,此后听汝说之。”道光十二年逝于扬州。遗嘱张“还道于北”、李“传道于南”。可见在太谷先生的弟子中,得到太谷真传的是张积中和李光炘。

张积中(1806-1866),仪征人,字石琴,道号子中,又号白石山人。道光年间和表弟李光炘到扬州。拜太谷为师。太谷逝世后,遵师遗嘱,北上山东传道,后定居于黄崖山讲学,创立学派北宗,声名大振,从而形成了一个集耕读、商贸、自卫为一体的村社组织。因当时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故远近皆视黄崖为乐土,纷纷归之。人称张积中为黄崖夫子。同治五年(1866),山东巡抚阎敬铭,以张积中传播‘邪教’聚众谋反为名,围剿黄崖山。张积中及其门弟子誓死不屈,绝大多数举火自焚,以身殉道,即为震惊中外的‘黄崖教案’。

李光炘(1808-1885),字晴峰,号平山,道号子炘,又号群玉山人。张积中之表弟。太谷逝世后,遵其遗嘱,在扬州江都宜陵建龙川草堂,(1832-1866,在扬州三十余年。)收徒讲学,创立学派南宗,人称李光炘为龙川先生。黄崖难后,他为了免遭牵连,避走大江南北。李光炘授徒有教无类,弟子上至达官,下及妇女,著名弟子有谢逢源、蒋文田、黄葆年、刘鹗、高尔庚等数十人,后指定蒋文田继承北宗,黄葆年继承南宗,使太谷学派又得以延续。光绪十一年(1885)病逝于泰州。

太谷学派作为晚清的最后一个儒家学派,研究者颇多。而太谷学派的早期活动状况如何,因为资料不多,少为人知。而此书则大量记载了1836-1858年太谷学派成员之间的交往,并能看出这个学派的形成初期,有着明显的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比如张积中、张寄琴、李光炘、李南园、李汉章都是太谷学派的重要成员,互相之间是兄弟、表兄弟、叔姪。他们依靠亲属在山东做官的关系(张积功道光间官至山东临清直隶州知州、吴载勋咸丰六年任山东淄川知县,七年调曲阜,官至济南知府。),在山东的泰安、淄博、肥城、临清、青岛之间立足多年,寻找适合的讲学之地、聚集信徒、扩大影响,最终张积中选定肥城的黄崖山作为“还道于北”的太谷学派的根据地绝非偶然。

此书另一可贵的是,在六十多首诗文的栏上及诗后,太谷学派领袖人物张积中、李光炘都留有批注和评语,清晰地表达了他们对诗文写作的评价和观点。张积中,李光炘结合诗文所批的简短评价,言简意赅地反映了他们的艺术造诣,非常宝贵。摘录李光荣的诗文六首及张积中(即原文题作“石云”者,下同),李光炘(即“晴云”)、李光熊(即“海记”)的批语,以见此书内容之一斑。

诗品

有诗无品,丑女傅粉。有品无诗,服美衣尸。当作诗时,立品则痴。於立品后,求诗已旧。无品之品,与物靡定。无诗之诗,匪我奚师。

批语:晴云:此篇应推第一。

  海云:是有所得。

  石记:南园此言,颇得诗中三昧,故于诗能自立。

蒲剑

  蒲香分影酒杯前,化作青蛇胆气坚。涧底流泉溪上石,不知无磨练多少年。

批语:石云: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海记:清空脱化。

昌乐道中

  颠倒衣裳著,孤行路欲迷。山深唯见石,野阔不闻鸡。风色如刀逼,星光似水低。问余何所事,非敢说栖栖。

  批语:晴云:精光闪灼。

      海记:音节响,词意炼。

由即墨入山

  匹马经行处,天风接海潮。平沙皆是路,乱石自成桥。野草含花发,春松带果挑。此中如可住,长愿作山樵。

  批语:晴云:一气呵成,自然大雅。

  海记:居然唐人。

棋盘石

  上到棋盘石,仙人不可望。此间无黑白,何处问元黄。一著输防错,三生劫更忙。樵柯今已烂,搔首细思量。

  批语:晴云:道心发现,真切不肤。

      海记:意余于言。

      石记:腹联二句,如清夜之钟,人人闻之,皆当猛醒。

荒苔

  落叶不可扫,虫声何处寻。门前渺行迹,空外积秋阴。颓泉水痕涸,荒阶露气深,此中多古意,为抚断纹琴。

  批语:石云:何处得来?

      晴记:刻鍊清空,五言长城。

太谷学派主张遵循儒家“述而不作”的做法,主要教义口口相传,传世文字资料极为少见,因此太谷学派在世人心里留下非常神秘的色彩。周太谷、张积中、李光炘生前都无著述出版,以诗文为例,张积中、李光炘死后才由弟子、门徒搜集遗文编成《黄崖集》一卷、《龙川诗抄》二卷,在太谷派弟子中传阅,特别是清政府镇压了黄崖教民,太谷学派转入地下活动后,张积中、李光炘的“著作”也转入地下流传,据查,现存的太谷学派资料多为光绪末年的手抄本(其中也有《南园集》的抄本),其可信程度可想而知。《南园集》则编撰校订在张积中、李光炘生前,文字十分可靠,且刻印于“黄崖教案”前,是太谷学派遗留的重要资料。故此《南园集》应该能为太谷学派研究者增添宝贵资料。因为此书作者李氏、张氏都是仪征人,序文作者均和扬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在晚清历史上有相当的名气,当然也是扬州地方文献的珍贵资料。

 

  ①李光熊,生于1806年(据序云:“弟距予年尚需十载”),卒年不详。李光荣二兄,号海山中人。其余事迹无考。批语中“海云”即李光熊语。

  ②即李光炘,李光荣三兄。小传见文中。

  ③吴载勋,字慕渠,卒年不详(1839—光绪己亥1899尚在世)。祖籍安徽歙县,顺天大兴人。咸丰六年任山东淄川知县,七年调曲阜,官至济南知府。因包庇“黄崖教案”,被革职流放黑龙江。因参与边界勘定有功,后又屡屡被使用。六十岁后,携子孙定居高邮。“布衣蔬食,文翰自娱。岁时伏腊,徒步诣戚友家道旧故,人不知曾入宦途也”。有《味陶轩集》传世。

  ④此处似脱“然”字,笔者补。

  ⑤李汉章,生卒年未见资料。李光炘之子,字少平,号甘草山人,改号黄蘗山人。中年幕游湖北江夏,后归卧家山而殁。有《黄蘗山人诗集》传世。

  ⑥汪全春,(?—1842),字子纯,号竹海,又号铁盂居士。仪征人,中年以后久居扬州。嘉庆九年与弟全德同中顺天举人,捐赀任内阁中书,分刑部江西司主稿,嘉庆二十年选授浙江台州知府。有《铁盂居士诗稿》传世;

汪全德,(1783—1829),号竹素,人称汪氏弟兄为大竹、小竹,与兄同举顺天乡试时,年二十二岁,次年以二甲十六名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工部都水司主事,升员外郎,充江西吉南赣宁道,道光元年署江西布政使。工词,有《崇睦山房词》,另有《竹素诗钞》传世。

  ⑦张积功,字寄琴,生年不详,张积中兄。嘉庆二十三年中举。道光初年在扬州随弟听周太谷讲学,也是周太谷门人之一。道光间任知县,官至山东临清直隶州知州, 1854年卒于临清任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