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愚以为,博物馆、纪念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懂得创新二字,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纪念馆如何创新?离不开对其本质属性的不断追求和探索。以本人从事博物馆业20多年来的理解,纪念馆的基本属性有三:一是文物史料的大量收藏;二是依据纪念对象和馆藏品的学术研究;三是对大众的历史文化传播和施加影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一艘承载历史传承与和平希望之舟,从1985年杨帆起航,截至2013年,已经走过28个年头。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软硬件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要乘风破浪和持续远航。鉴此,年初,纪念馆人经过上上下下的讨论,决定把金蛇年的建馆重点放在学术上,于是,确立了学术建馆年的目标与口号。
纪念馆人的学术建馆是有基础,并且是尝到甜头的。建馆伊始,便把建馆、立碑、编史三件大事一起抓。具体来说,就是在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建造一座纪念馆,以及在13处遇难同胞遇难地或丛葬地遗址建立纪念碑的同时,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开始编辑并公开出版两本史料书籍,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填补了建国后南京大屠杀专史研究资料的空白。1995年,由纪念馆发起并且邀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档案馆等学术研究机构的一批专家参与其中,在国内率先成立了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学术机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专史研究。1997年,研究会和纪念馆共同组织了第一次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140多名专家,云集南京状元楼饭店,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会后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一本资料集,形成了南京大屠杀史学术研究的第一批成果。此后,研究会和纪念馆几乎每年都要召开学术研讨会,或者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专题,组织海内外的专家共同探讨,形成了多方面的成果,推动了纪念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纪念馆人确立的学术建馆年是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的,并且依靠大家的力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因为他们知道,学术创新,对纪念馆的事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年初,在订立年度计划时,就敢于打破以前靠研究处室单独搞研究的惯例,变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即全馆每个处室都参与编写一本以上的书籍,以此形成倒逼机制,促使每个处室都关注和支持学术研究,在全馆上下形成浓浓的学术研究氛围,使得文化单位有文化,每个纪念馆人都会思、会写、会研究,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人。通过一年的努力,成果是丰厚的:一共编辑出版了18本图书,另有17本《中国纪念馆故事》送出版社待审定出版。此外,公开发行《日本侵华史研究》杂志4期,并出来合订本;《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杂志(内部版)发行了2期。
纪念馆人的学术建馆年是有重点的,并且取得了优异的学术佳绩。其中,最有学术分量的重点,就是通过近百位专家学者为期三年的不断探讨,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国家第十二五出版重点图书的《南京大屠杀辞典》,经过一年的持续努力,已经初见眉目,共分为上、中、下三册,编辑完成8000多个词条,200多万字的篇幅,距正式出版问世跨进了坚实可喜的一步。此外,学术研究机构再添新军,中国日本史学会侵华史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馆,并且成功召开了第四次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暨日本侵华史专委会第一次年会。年内,本馆学术研究再次捷报频传:《和平文化研究》课题荣获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与日本的战争责任》在南京市社科系统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南京大屠杀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第28、29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本报刊影印集》(上、下册)荣获南京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日本侵华史研究》杂志在2013年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会刊评审活动中荣获特别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在2013年度南京市社科系统学会达标创先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学会。
回首往事,纪念馆人没有虚度,总是不断为我们从事的事业,交出一份份令人自豪而满意的成绩单。其中,学术建馆年成为2013年度一个特殊的亮点,不仅值得馆史去珍藏和品味,而且势将为纪念馆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模式和借鉴。
(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3年鉴》作序)
2014年5月8日完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