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下简称“研究会”)、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分会(下简称“口述史分会”)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简称“纪念馆”)共同组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炮兵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0余位专家学者,赴紫金山地区考察抗日地堡。此次考察活动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日本侵华史专业委员会会长、研究会会长、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带队。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专家学者们共考察了位于紫金山南麓孝陵卫西山的两处、廖仲恺墓旁一处以及紫金山北麓樱驼村登山道路边的两处,共计五处地堡和地下军事指挥所(其中地堡三座、地下军事指挥所两座)。考察活动首先由多年从事紫金山地堡调查的南京炮兵学院费仲兴教授带领专家学者,考察位于孝陵卫西山半山腰处的一座地堡与山顶的一个军事指挥所。
第一座地堡位于地铁2号线孝陵卫站1号出入口东北方80米处,此地原名为西山,现名为邵家山。整个地堡呈圆柱体,裸高1.8米。顶平,直径4米,有11个裸露的钢筋弯头。侧面有3个射击孔,尺寸为20´30厘米。南端为掩蔽部,有一个15´15厘米的通气孔。离圆柱体地堡南侧边4米远有个梯形出入口,该出口分别设有水平和垂直两个相通的出入口。其顶部宽1.5米,长2米,是进入该地堡的唯一通道。目前地堡周围植被丰富,有雪松、石榴树、花椒树等许多植物。
http://www.nj1937.org/UploadFile/20137317952276.jpg
图为朱成山等专家们,正在位于地铁2号线孝陵卫站1号出入口东北方的一个地堡顶部考察。
距离半山腰的地堡大约有200米左右的邵家山山顶上有一处抗战期间遗存的地下军事指挥所。该指挥所高2.5米,其东部为半个圆柱体,直径4.5米,侧面开有3个观测孔,孔长120厘米,高20厘米。西部为长方形掩蔽体,尺寸为3.4´4.1´2.5米。东、西两部顶厚60厘米。顶平,圆心处开有通气孔。顶上有10多个钢筋弯头裸露。出入口在西北角,可自由进出。
http://www.nj1937.org/UploadFile/201373171035392.jpg
图为位于邵家山山顶的军事指挥所外形。
专家们考察的第三个地堡位于廖仲恺墓东南侧。该地堡呈圆柱体,裸高2.5米。顶平,直径3.9米,离圆心1米处有一个15´15厘米的方形通气孔。侧面有3个外八字形射击孔,孔口尺寸20´30厘米。西北端掩蔽部的出入口,外侧尺寸120´186´60厘米,内侧尺寸80´120厘米。
http://www.nj1937.org/UploadFile/201373171055994.jpg
图为专家们在考察位于廖仲恺墓东南侧地堡的出入口。
考察完上述两座地堡和一处军事指挥所后,朱成山馆长带领专家学者们驱车赶往紫金山北麓,在樱驼村附近的紫金山登山道处有一座地堡、一处军事指挥所。其中樱驼村登山道公共厕所处,再向前行100米有一处军事指挥所,该指挥所前半部呈圆柱体,直径4米,有3个60厘米宽的观察孔。其后半部为长方形掩蔽部,尺寸3.0´4.0米。掩蔽部顶厚75厘米,壁厚50厘米,西南角有门。顶部有多处钢筋弯头裸露。从该指挥所再向上前行200米处有一座地堡,堡体呈圆柱体,裸高2.7米。顶平,直径4米,有2个15´15厘米的通气孔。顶厚60厘米,顶上有33个裸露的钢筋弯头。侧面有3个射击孔,背后还有一个通气孔。地堡底部暴露,有出入口,可进入其内。
http://www.nj1937.org/UploadFile/201373171128332.jpg
图为专家们在紫金山樱驼村登山道旁的碉堡前合影。
据史料记载,紫金山遗存的地堡和军事指挥所,均为抗日战争时期所建造。第一期工程的15座地堡,由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城塞组临时工程处于1935年初兴工修建的,同年4月23日验收。1935年7月,参谋本部城塞组对这期工程再次组织验收。第一期工程完工后,又继续构筑了许多工事,全部工程于1936年完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分会副会长费仲兴教授经过两年来的调查,已经在紫金山地区发现了64座地堡和军事指挥所(其中包括两个独立的掩蔽所和一个大型地下室),由于有些地堡和指挥所位于部队营房所在地,还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这批地堡群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抗日地堡群,已经于2012年3月被列为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地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它们印证了日军曾经侵占南京的罪恶史实,见证了当年为保卫首都中国军人曾经在巍巍紫金山麓进行过保家卫国的战斗,是一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袁志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