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馆举办2013年第二期“历史与未来”公益文化大讲堂
2013年3月20日下午,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胡令远教授,应邀来本馆作题为《直面历史与民族和解》的学术报告。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本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行政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社科联、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南京炮兵学院、南京交通银行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以及本馆职工共6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胡令远教授,历任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香港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中日关系、文化·文明与国际政治等领域的研究,是享誉中外的中日关系研究专家。主要研究成果有:《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文明的共振与发展》、《我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与日本》、《东亚文明的共振与环流》、《近代以来的中日文化关系及对21世纪的展望》、《日本式经济、政治、社会体系》等著作多部。
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胡令远教授围绕“中日关系与民族和解”这一课题做了深入的解读与剖析。他说,战后一个甲子的岁月,使中日两国间的民族和解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近来的“钓鱼岛争端”,又给这一和解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比邻而居的中日两国,如何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恩怨与利害,是每一个善良的人关注和思考的严肃课题。曾留学日本8年的鲁迅先生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描绘了民族和解的愿景。而实现这一愿景的前提、路径、方法的探索和实践,需要大家的智慧和参与。他指出,钓鱼岛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要想和平解决,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日本必须要“直面历史”。中日两国要实现真正的民族和解的路径:在“直面历史”的基础上“超越历史”,面向未来,注重“历史的人性侧面”,以心灵的交流化解历史恩怨。
报告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就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等热点问题与胡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与探讨。本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感谢胡令远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对于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历史,以及如何实现两国的民族和解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指出,钓鱼岛问题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老百姓关心的政治问题。其核心是如何正确认识历史问题,我们在重视“国家史”、“民族史”的同时,应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宽,从“地域史”、“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在正确认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如何超越历史。中日两国间的民族和解之路,任重而道远,它需要两国人民直面历史,特别是日本政府应当正视并反省过去的历史,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中日两国加强民间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消除分歧,实现民族的和解。
据悉,2013年“历史与未来”公益文化大讲堂共计划举办六讲,将邀请国内的知名学者来宁授课,讲述日本百年维新、中日关系、日本战后改革、日本的中国知行观、日本文化的特质等问题。今天的讲座是2013年大讲堂的第二讲。在前面的一讲中,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汤重南先生,应邀作了题为《日本百年维新与历史启示》的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学者、听众的一致好评。(张国松)
图为胡令远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为本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主持并作总结性发言
图为报告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