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蒙古包和蓝色哈达
朱成山
一首《敖包相会》的歌曲,曾经唱遍大江南北。随着这首歌曲的传播,很多人都把敖包当作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甚至有人如此解释和断言:在茫茫大草原上,敖包实际上是作为俊男靓女约会标志物而存在的。
最近去了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看到了正宗的敖包,同时也听到正宗的蒙古人解读敖包,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敖包
所谓的敖包,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牧民们每逢路过,远远地就要下马叩拜。每年的四、五月份,根据喇嘛推算准确的日子后,牧民们骑着马,每人手里拿着一块石头,从四面八方来到当地的一个高坡上,举行祭敖包会。在祭拜仪式开始前,主持仪式的人一定要宣布:请汉人和女人离开,然后举行仪式,供奉羊肉奶酒,悬挂经幡,敬献哈达,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由于每人每年都要放一块石头,所以敖包的体积也越来越大。如此庄重神圣的地方,绝对不可以作为男女调情说爱、卿卿我我之场地的。
那么敖包与男女相会是不是没有一点关系呢?也不是。据介绍,每年祭祀敖包仪式结束后,还常常在附近的一块草地上,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唱歌、跳舞等活动。在此期间,青年男女就可以谈情说爱。准确地说,男女青年是借敖包祭拜的机会相会,或者说是在敖包祭拜以后相会。敖包相会是一种简称。不过,世上有些事情是不能够简称的,弄不好要闹出笑话来。
相对于敖包,蒙古包却是没什么疑问与悬念,它是蒙古族游牧民族的家,也是他们特有的文化模式,古时候称之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它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合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它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它的架设也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
我对蒙古包的喜爱主要是它的外形和颜色。圆圆的蓝白相间的蒙古包,镶嵌在蓝天白云和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之上,是那样的显眼和突出,好像是从绿草丛中长出的一朵朵白蘑菇,自然、和谐和美丽。毫不夸张地说,蒙古包是草原的宠儿,是草原的绝配,也是草原的活力与魅力所在。
在一个晚霞如火的黄昏,我随着中国博物馆协会考古与遗址专业委员会的一批文化人,在内蒙古博物院和正蓝旗领导的邀请下,走进了一个名叫阿格腾艾里的蒙古包群落。
蒙古包群
之所以叫蒙古包群落,是因为它是由10多个蒙古包组成,像洒落在草原上的一排排星星,在落日的余晖下,十分地鲜艳和显眼。蒙古包的前面,还一字排地放着10多辆木制板车,有的装着柴禾,有的装着帐篷支架,有的装着日用品,这是牧民们在草原上游牧用的交通工具。在不远处,还设立一个射箭场,配有靶子和弓箭供人们去体验。旁边还有露天戏台和点篝火用的木柴,是供人们夜晚跳舞、唱歌的地方。原来,这是一处草原游乐度假村。

板车小憩
引弦待发
热情奔放的蒙古族姑娘们手捧着哈达,端着银色的酒碗,高调地唱着歌儿,欢迎我们一行人走进了主帐篷。这是一顶大蒙古包,放得下10多桌酒席,还有一个小戏台。里面陈列着被刻意放大的马头琴、套马杆等牧民们常用的特色用品,几个蒙古族小伙子和姑娘们正在卖劲地唱着歌儿跳着舞。

献上哈达、美酒
蒙古包内景
蒙古族舞蹈
此刻的蒙古包内正洋溢着暖暖的蒙古族民族风情,在马头琴声的伴奏下,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格勒盟正蓝旗副旗长柒拾捌发表祝酒词。姓柒名拾捌,多有意思的名字?吊起我的好奇心。这位正宗的蒙古族人告诉我:过去,很多蒙古人的平民是没有姓氏的,有的与羊群在一起,就姓“羊”,有的看到了“绸缎”,就姓“缎”。

右为柒拾捌旗长
在交谈中,我吃惊地了解到,这位高大身材的蒙古汉子,原来还与南京有缘,想不到在大草原上的蒙古包里,巧遇了“南京老乡”。他曾经于1989年至1993年期间,在南京农业大学读书四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清楚地记得,到南京后的第一课,就是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学习,是从位于中山陵景区的校舍步行去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在蒙古包里,主人们用“草原王”的地方酒招待我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蒙古族人特有的豪情。庆幸的是,他们今天没有拿酒碗,而是改用小酒杯,当然,鲜美的羊肉是少不了的。坐在我旁边的内蒙古博物院的副院长付宁博士,悄悄地对我说,最有民族特色的是“马奶子”,他从1985年起到内蒙古工作20多年间,今天是第二次喝马奶子。因为不好保存,即使在内蒙古的城市如呼和浩特,根本就喝不上。还有个季节问题,每年只有在6月至9月三个月,其他时候想喝也没有,劝我一定要尝一尝。我喝了一小口,酸酸的,味道并不好,但既然是草原特色,还有内蒙古人的盛情,还是干了一杯。
席间,蒙古族姑娘为我们端来了美酒,还献上了哈达。系在我们脖子上的不是白色的,而是蓝色的哈达,心中不免纳闷。连忙向坐在一旁的元上都遗址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高华请教。他说哈达是高原民族共有的,藏族是白色的,蒙古族则是蓝色的,代表的是蓝色的天空,因为蒙古族人把蓝天视为很圣洁的。喔,同样叫做哈达,但颜色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信仰。
次日早晨,带着草原上的阳光和草香,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出发,踏上了回南京的路。虽然,告别了大草原,告别了蒙古包,告别了内蒙友人;告别了羊群,告别了鲜花,告别了小鸟。离别,总会让人有一种眷恋,或对人或对物,留下的却是甜美的回忆。其中,敖包、蒙古包和蓝色哈达几个词,总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作者于2011年8月23日至26日,出席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协会考古与遗址专业委员会年会”期间的键位所写,完稿于2011年9月1日)
作者简介:
朱成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文化无域—朱成山散文集》、《为300000冤魂呐喊—朱成山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文集》、《为和平讴歌—朱成山研究和平学文集》、《我与东史郎13年》、《东史郎连环画集》、《金陵血泪》等作品,在报刊上先后发表过200多篇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