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城:坚守300多年
122.5米的标高
朱成山
最近去了趟圣彼得堡市(一下简称“圣市”),再次亲眼领略了这座俄罗斯文化艺术中心城市的魅力。其中最为折服的是,这座建城有300多年历史的城际线的高度,始终没有突破122.5米。

彼得保罗教堂(网络图片)
圣彼得堡相传是彼得大帝于公元1703年5月27日开始,下令在一片沼泽地上兴建俄罗斯的天堂。该市最初的建设集中在兔子岛上,在那里修筑了军事要塞。它既是圣市的前身,又是后来圣市的中心。彼得大帝当年是从战略的高度着眼,把涅瓦河三角洲上这个小岛作为抗敌保垒。而小岛上的彼得保罗教堂则是这个要塞里的主要建筑。
圣彼得堡城市风貌
笔者仰望着兔子岛上彼得保罗教堂的钟楼和它上面镀金的尖顶,以及尖顶上金光闪闪的天使雕塑(圣市的保护神),那就是神奇的圣彼得堡城市标高——122.5米(相传当时也是全俄罗斯最高建筑标高),竟然持续了300多年。300多年来,虽然俄罗斯风云变幻,政治跌宕起伏,期间经历了沙俄倒台,苏共兴起,苏联共治;再经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俄罗斯政权建立等许多次改朝换代、政权几经更迭,但圣市建设的基本标准始终不变。老沙皇当年的一道法令,有效期竟然达到300多年,并且还将持续下去。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并没有因为无高楼大厦而落伍,相反的是更显得富有特色和魅力无穷。
圣彼得堡城市风貌
发展是一个城市永恒的主题,象征着城市生命的兴衰;不发展的城市,也许就会和人的生命一样,失去了光彩,也就会面临着死亡。圣彼得堡城也一样需要发展,尤其是在它纪念建城300周年前后,关于是否要突破122.5米限高的呼声很高,并且以及设计出一座200多米高的楼房,一度惊动了本是圣彼得堡人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总理普京,媒体和市民的讨论热烈激荡和异常火爆,最终趋于理性和统一:城市发展可以有多种途径,发展不能以取消和削弱特色为代价,因而依然维护着122.5米的城市标高度。

圣彼得堡城市风貌
纵观中国北京、南京、西安、洛阳等古都,无一不在越来越多的高楼林立中淹没了古都特色。相比较于圣彼得堡城,我们国内城市建设的随意性,城市建设普遍缺乏长远规划,千城一面,没有特色,甚至于前面建,后面拆,用新建筑代替老建筑;城市建设追求快速度,基本设施缺失等等。但最为缺失的,是一种圣彼得堡式的坚守。
(作者于2011年8月6日至11日,访问俄罗斯圣彼得堡后的感想,完稿于2011年8月14日)
作者简介:
朱成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文化无域—朱成山散文集》、《为300000冤魂呐喊—朱成山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文集》、《为和平讴歌—朱成山研究和平学文集》、《我与东史郎13年》、《东史郎连环画集》、《金陵血泪》等作品,在报刊上先后发表过200多篇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