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观众可以看到关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画像展。
在新展览中,3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画像一字排开,每幅画像都配有一首20行字的诗,以此告诉观众每位幸存者的故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朱成山馆长说:“办这个画像展绝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幸存者,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展览来告知世人战争带给这些老人们多么深的伤害,同时也是告慰1937年惨死于侵华日军屠刀下的逝者”。
“他们都经历了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所以他们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极具震撼力”。朱馆长还表示这一展览的创意来自于2006年曾经举办的600位遇难者画像的展览。
“我们之所以选择画像加配诗的形式,是因为这会使得整个展览充满艺术性,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朱馆长介绍说。
2010年,朱馆长邀请南京艺术学院的画家张玉彪教授为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画像,草图完成之后,他们又邀请幸存者本人以及其家属观摩草图并提出意见,然后再对画像进行修改。朱馆长说,“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历时一年多才得以完成这30幅画像”。
作为大学教授和作家的朱成山馆长,随后即为每幅画像配诗。
“我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出每位幸存者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这样普通的观众也可以知晓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朱馆长这样表示。
57岁的朱馆长已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了19年,对于倪翠萍的经历了然于胸。朱馆长还曾携倪翠萍一起赴美做过访谈。
朱馆长说,“我不仅非常清楚她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左臂被伤的事情,对于她遭到横祸之后的生活情况也十分了解”。
“每一位幸存者身上都有属于他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虽然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他们对南京大屠杀记忆犹新”。
朱馆长花了整整十天的时间才完成所有的配诗。
“这十天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构思这些诗,在这期间我的岳母不幸逝去,在为她治丧期间,我也依然没有停止过思考”,朱馆长说,“即使我躺在床上闭目准备入睡的时候,这些诗还会不停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份,过去几个月观众的反馈情况良好。
“我曾目睹许多观众在细看画像,轻读配诗的时候满含泪水,其中很多是年轻人”,朱馆长说。
朱馆长还介绍说,此次展览结束后,将继续为幸存者画像,完成100幅后集结成画册出版。“这件事很紧迫,我们要赶紧行动起来,因为越来越多的幸存者正在离开我们”。
朱馆长表示,2009年的时候,在南京尚有400位幸存者,但是到了今年,就只有300位了。
“媒体的大力报道是我们每年得以新发现十余位幸存者,他们都不在我们原有的记录中,但是,每年仍有大量的幸存者去世,毕竟他们的年龄已经很大了”,朱馆长说,“这不仅仅是个枯燥的数字,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一段独特的故事”。
2004年时,朱馆长发起成立了幸存者援助会。“我们主要给幸存者报销医药费,比例大约在50%到80%之间,援助会的经费主要来自捐赠和民政局”。
每年春节之前,幸存者还会收到来自援助会的慰问金,朱馆长说,截止到五月份,援助会已经累计发放慰问金160万元人民币。
“我们努力做这些事情是希望人们能牢记历史并祈世界和平”,朱馆长最后表示。
http://www.nj1937.org/UploadFile/201152715113540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