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泪洒“哭墙”下

(2011-04-06 11:27:23)
标签:

祭奠

哭墙

名单墙竣工

清明节

杂谈

分类: 我的活动
 

http://xh.xhby.net/newxh/res/1/20110406/66261302030170000.jpg

图为杨翠英(右)等昨在遇难者名单墙前哭祭亲人。新华社发

  特 写

  4月5日,清明。南京,阳光遮不住哀思。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名单墙即“哭墙”下,泪水浸润菊花,每一片花瓣都记住1937年末的那段历史。这一天,夏淑琴、常志强、杨翠英、刘贵祥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幸存者及后代近100人,互相搀扶着或坐着轮椅,来到哭墙前祭拜亲人。

  87岁的幸存者杨翠英来了。1937年,她的爷爷、父亲、舅舅、小弟弟都被日军杀害。“尸体啊,扔进了河里,河水血红血红的。那年我13岁。”她戴着助听器,记者要大声说话,她的右耳才能依稀听见。而她的左耳,74年前就与世界的任何声响无缘。“耳朵,被日本人炸聋了!”她顺着墙,找到爷爷杨世培和其他三位已故亲人的名字后停下脚步,跪下、献花、供糕、点烛,口中喃喃“我翠英来看你们了”!一时间,老泪纵横。

  78岁的程福保和77岁的杨永才,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在灰色“哭墙”上摩挲,分别寻到父亲程长河、父亲杨守林熟悉又冰冷的名字,在墙缝里颤悠悠地用胶带粘上黄菊花。84岁的向远松指着“麻脸哥”名字,说哥哥一脸麻子,当时不愿意躲,被日本兵杀害时才26岁。登记时用“麻脸哥”而不是哥哥的真名“向远高”, 下转A5版

  上接A1版 是因为“看见名字,就好像看见哥哥本人一样”。常志强的父亲、母亲、姐姐的名字都刻在墙上。伍正禧的祖父、表叔、二哥和表哥的名字也都在。“一到清明,胸口就疼”。83岁的常志强捂着胸口说。

  “我代表子孙来看您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志清在名单墙前祭奠母亲。1937年佘志清才6岁,听说日军从中华门进城了,便和姑姑、姐姐一起随着混乱的人群跑到了位于西康路33号的美国大使馆,这才得以幸存,而母亲被日军杀害。从2004年开始,佘志清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义工,为的就是将这段历史告诉年轻人,同时也是一种祭奠遇难亲人的方式。

  南京大屠杀遇难的30万同胞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坟墓,只有一个名字,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有。近几年,纪念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遇难同胞名单,建造名单墙正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也供遇难者亲人凭吊。82岁幸存者夏淑琴说:“1995年名单墙建好后,我每年都来。”当时这墙上才刻有3000个名字。今年这个清明节当天,名单墙延长工程刚刚竣工,如今刻上墙的遇难者名字已达10311个。

  本报记者 沈峥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