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幸存者的素描,每幅画像配上一首20行的诗句介绍……昨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亮相,就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不少人流泪。该馆馆长朱成山表示:“以诗的语言描述幸存者的受害经历及之后的一些生活细节,31首620句诗组成了30个幸存者血泪史,从艺术的角度,以创新的形式,向世人传播了南京大屠杀史,这是历史解说的一个新突破!”不过,记者了解到,由于时间的流逝,这些“活化石”已越来越少,展出的30幅画像中又有12人离去,“虽然一直在不停地寻找,但是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活着的也只有300多人了。”
□快报记者 毛丽萍
素描
“希望能读懂背后的历史”
2007年的暑假刚开始,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玉彪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朱成山找到他,请他为大屠杀遇难者画肖像。到了今年春节期间,他又开始为幸存者作画。
昨天,夏淑琴、程云、伍正禧……他们默默地站在自己的画像前,眼里是掩饰不住的悲伤,“画得很像,看着心里挺堵的,难过!”
张玉彪对记者说:“我所画的每一个对象,他们的遭遇,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国家的;他们的伤痕,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他们的形象不仅是个体的,也是民族的……”他告诉记者,与画遇难者肖像相比,幸存者的肖像画起来更难,“这次没有挨家挨户去跑,因为画遇难者的时候都跟他们接触过,形象已经深深烙进脑海里,结合资料,我尽量去揣磨他们的性格,每位老人都是我的亲人,就是这样画出来的。”
“把他们记录下来,就是把历史定格。”张玉彪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他除了要让画像与本人相像之外,还要尽量通过人物的表情展现当年战争给其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希望参观者能读懂画像背后的历史,愿和平之光照耀世界。”
配诗
30首散文诗,挑灯夜战10天
有了肖像,怎么解说?朱成山最后决定配诗,“假如简单地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贴上去,比较省事,但黑压压的文字,也许很多人不愿看。”
在诗歌创作形式上,朱成山采用了散文诗的形式,每首都是不多不少的20句,“让孩子们乃至农民工能够看得懂,是我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历史的传承不是为了少数精英阶层和文化人,是为了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绘画、配诗,都是为了寻找一种更为普及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近历史,了解历史,传承历史,我以为这种努力的方向和目的是正确的。”
30幅画,每幅配诗可不简单,因为时间紧,朱成山挑灯夜战了10天,“3月18日开始的,其间,丈母娘去世,守灵的时候我都想着这事。”
配完这些诗后,朱成山尝试在微博及新浪博客上发表,“几乎每一首都很快得到网民的回应,尤其是陈德贵那首,发表后不到一小时居然跟帖100多条,说明当下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传历史,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展出
“诗配画”创新历史解说
据介绍,江东门纪念馆在对幸存者证言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利用上,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他们配备专人、专车和专门的摄像机,常年从事幸存者资料的征集和记录工作,走街串巷,深入农村入户采访,留下了宝贵的证言资料4220多份,证言录像资料400盘。尤其是在全国创新了150多份历史证人证言司法公证的做法,得到了司法部的肯定和全国其他历史证人资料收集的效仿。在馆内悼念广场上,修筑了一条由幸存者亲笔签名的“历史证人的脚印铜板路”,1994年出版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2003年和2005年,又出版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和《历史证人的脚印铜板路图集》,2007年,出版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名录》……
朱成山认为,还是需要用更新的形式和方法来调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去关注和支持,于是就有了“诗配画”的历史解说创新。同时,他透露,计划是100幅,“每幅也配上诗,然后出版,留给历史,留给未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评价。”
链接
您的名字叫
南京大屠杀
幸存者陈德贵
1937年冬日军侵占古城南京,
大批难民跑到下关“和记洋行”避难。
您,当年只有十五岁呀——
被日军搜捕出来押到江边的煤炭港。
关在一间挤满了人的大仓库内,
次日分批赶出屠杀在河汊旁边。
您,站在水里灵机一动,
在日本鬼子枪响之时扎入水里。
潜游至河中间翻倒的火车皮下,
躲过日军的视线逃过大难一起。
十二月南京江水异常的寒冷,
求生的欲望竟然能突破生理极限。
您,就这么泡在水里一动不动,
看见日军屠杀同胞一批接着一批。
傍晚时您从水中挣扎着爬起,
用一条毛毯裹住身体睡在尸体中间。
您,冷得浑身哆嗦抖动不停,
鬼子开枪弹中大腿和左手第四指头。
后来被负责埋尸的同胞发现并救下,
您的名字叫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德贵。
提醒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画像(配诗)》展览在江东门纪念馆专题展厅展出三个月,到今年7月4日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