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南京!南京!》的史学评价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研究员 
朱成山
 
   
由青年导演陆川执导的影片《南京!南京!》于今年4月起在中国各地相继上映,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南京!南京!”、“陆川”一度成了人们谈论的主题词。这期间,褒奖夹着争论、赞扬裹着批评一起涌来。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南京!南京!》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热切关注。
   
作为一名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者,我认为就总体而言,这部影片是成功的。因为它打破了以往有关南京大屠杀影片的主要弊端,即简单的历史资料堆砌,更为重要的是该影片通过多视角的拍摄、多国演员的参与、多种历史场景的再现,力求让历史的真实撞击每一个人的心扉,用艺术的魅力帮助人们打开民族情感之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乃至启迪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我认为,它是一部富有哲理、人性和艺术性的教科书大片,是迄今为止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最具有规模、气势和影响力的一部影视片。
   
从历史观上看,影片《南京!南京!》基本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70多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场浩劫,理性地向人们传达了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如影片中着力表现的中国人的“反抗”,有观众指责说这样表现,容易陷入日本右翼势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就是因为中国人的反抗而导致的口实当中去。还有人说,南京大屠杀前后根本没有发生反抗等等。事实上,有大量的史料可以证明,影片中表现的南京军民反抗是存在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如南京保卫战期间国民政府军誓死抵抗,顽强抗击日军的进攻,激战紫金山、血战光华门、死守雨花台、血染赛虹桥等等,当时有7位将军在南京保卫战中为国捐躯了。南京沦陷后,由于通讯的中断,许多爱国的中国官兵不知道已经下令撤退了,仍在城内与日军誓死抵抗。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面对日军的屠刀,反抗也时时存在,如在草鞋峡集体屠杀中,人们发出的“夺枪”、“夺枪”的反抗声,许多妇女为抗拒日军凌辱跳塘自杀等等。另外一个方面,观众争论较多的是关于影片中反映的强奸和慰安妇问题。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暴行包括了烧杀淫掠四个方面,不仅仅是屠杀。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了两万多起的强奸、轮奸事件,且其手段非常残忍,令人不齿,给予一定的揭露是必要的。由于日军在南京的集团性“性暴力”犯罪的规模化发生,受到了国际舆论和美、德、英等国使馆的“兽类的集团”的谴责。因此,日本军方“为能有效地降低日军驻海外士兵的强奸发生率”,决定“建立在性方面可得以充分满足的机构”,即于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的傅厚岗、铁管巷开设了两家慰安所。所以,影片中关于强奸、慰安妇的场面,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价值观上来看,影片《南京!南京!》打破了中国人以往的思维定式,跳出了非黑即白的思维逻辑,以理性地思维突出表现了人性。如质疑声较多的是历史上有无出现过像角川这样的日本兵。其实,角川这个角色,是一个受过军国主义思想侵蚀的日本年轻人,在亲身经历了杀人、强奸等暴行后精神崩溃,承受不了心理的压力而自杀。影片并没有将其塑造成英雄,他的定位毫无问题,这一角色是应该可以被接受的。此外,日本士兵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走上战场之前,他们有的原来是农民,有的是工人,上了战场后人性被扭曲,犯下了罪行,之后心灵忏悔的也是大有人在的。凡研究过日本老兵阵中日记的人可以接受角川这个形象,而一般人不会去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可能难以接受这个形象,而产生一定的偏激情绪是可以原谅的。影片中其他人物也在人性和理性的层面进行了发掘,其实这是该片最为成功的地方。
   
从艺术表现力来看,《南京!南京!》有其独到的地方,尤其是影片采用了黑白色彩,突出表现了历史的厚重感,黑白影像凸显真实力量,触目惊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反应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上,影片进行了一定地处理和相应地控制,表现了南京大屠杀本身是一场特大惨案,是野蛮扼杀文明、兽性虐杀人性的一场人类浩劫,给观众视觉一定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是必要的,同时也把握了一定的度,不至于过于血腥,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一点,我认为该影片处理得较为适当。
   
影片《南京!南京!》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它注重了人性的发掘,有一定的深度,但也有一些的遗憾之处,如关于日本士兵推倒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并进行戏谑的镜头,一排人头的照片等,与史实不符。还有在日军入城式举行慰灵祭时敲大鼓的那一段情节既不符合历史,反映的也不是日本文化。因为当时日本的随军僧侣确实会敲一面小手鼓祭祀死去的士兵,但出现那种击大鼓的冗长场景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并且在日本文化中,“祭”这种仪式一般是用来庆祝丰收的。尽管如此,瑕不掩瑜,《南京!南京!》仍不失为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佳作,它将会在人们的争议和岁月的打磨中更显其独特的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