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看中国馆
朱成山
早就想看看中国馆,一直苦于没有时间去排那长长的队伍,所以错失了在世博会期间看中国馆的机会。
别人特别想看中国馆,是因为它是“中华之冠”,是世博会场馆中标志性的场馆之一。我尤其想去看中国馆还有其他一个原因,中国馆和我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同属一个建筑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何镜堂教授,并且是他的先后两个相邻的设计作品,两个享誉当前中国建筑界的成功范例。恰巧的是,前不久,我还在江苏省建设厅礼堂,亲耳听取了何镜堂老师应江苏省建筑学院邀请其讲课,其中具体讲述了他在设计中国馆前前后后的过程和体验。何老师还给我寄赠了三本书——《何镜堂建筑创作》、《何镜堂建筑人生》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图为笔者在中国馆前留影
在上海世博园参加第22届国际博协大会期间,2010年11月9日,中国馆对出席该大会的国内外与会者免费开放一天,我们得以有机会去看心仪已久的中国馆,得以弥补过去的遗憾。
中午时分,在国际博协大会会场的世博中心大楼前,会议组织方早为大家准备好了去游览中国馆的旅游大巴士,尽管相距不远,但还是考虑得很周到。上车后一看,去中国馆参观的人还真不少,其中夹杂着不少“老外”,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对中国馆情有独钟。我暗暗地想到:好东西大家都喜欢,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一个理。
很快便到了中国馆。下车后一看,与世博会期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周围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除了我们一行直奔上中国馆的电梯外,没有任何观众,就连一个围观看热闹的人也没有。只见高大的红色斗状形的建筑物内,几个保安例行公事地站在那里,他们也没有了世博会期间的忙碌和紧张。我想,此时看中国馆,虽然在时间上比别人迟了一点,但迟有迟的好处,在参观效果上肯定要好了许多,至少我们可以从容地去看,没有人去拥挤,也没有人去催促。好东西一定要慢慢地去评味,去欣赏,去用心体会与琢磨。
近看中国馆
到了中国馆的底层,原来它是“空心”的。过去在远远的地方观看,只能看到它的“斗拱”的外形,里面怎么样是绝对看不到的。实际上,中国馆是架构在一个高高的平台上面,好像是建筑在一个大舞台之上,要从地平线向上,攀登一级级台阶,需要费一些力气,此时才体会到设计师为什么要在一侧专门设计了电梯,实在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
正在思考观望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乌苏里船歌》的音乐声,这是首好听的老歌,真是百听不厌,也是我喜欢并且多年保留传唱的歌曲。中国馆播放中国歌曲,此时此地听来,更觉得有意境,有魅力。
顺着馆内的电动扶梯,我们拾级而上,到了参观的最高层,进“斗”里欣赏中国元素的文化。整个中国馆的展览共分为三层,即综合展示层——“东方足迹”;体验展示层——“寻觅之旅”;专题展示层——“低碳行动”。
3D电影
首先来到了综合展示层大厅。序厅有“倒挂城市”“同一时刻”,地平上印有“中国城市地名斑马线”,许多人低头在寻找,大概是在找自己所在的城市名吧?因为太多太密,要找到也是比较困难的,起码要耗费不少时间。其实也没有必要费力去寻找,这仅仅是一个创意而已。倒是一旁有若干紧闭的大门还没有开启,大家都在等待进入看3D电影。此时有闲功夫,我也在找我的家乡南京市地名,找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不过也没有关系,没有遗憾。
终于影厅的大门开了,大家鱼贯而入。影厅很大很空旷,座椅却是很简单——一个30公分直径30公分高度的园铁管,上面架一个木板椅面,却排列整齐,数量众多,大概同时能容纳1000人入座吧?电影影片是著名青年导演陆川拍摄的题为《春天的故事》,表现的是30多年来正在崛起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人的变化。影院应该属于半景影视,但高大,特别是头顶上的那个大圆环,与180度大屏幕相互呼应,其效果还是很震撼的。
笔者在《清明上河图》前留影
走出影院,再往前走,便是《清明上河图》的展示空间了,名为“智慧的长河”。虽然在媒体上曾经看到许许多多对此的评判,到现场亲眼看到时,还是觉得巨大无比,不知比原作品放大了多少倍?这是用许多台投影机投射在凹凸不平的背景布上,最大的创意和精彩之处在于画面上的古人,竟然复活了起来,千姿百态地行走或者活动在画面之中,缩短了古人与今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这是现代科技呈现的效果,被恰到好处地应用到世博会之中来展示。
在一侧的附展线上,安排了“国之瑰宝”的展览,主要是把秦陵一号兵马俑中的彩绘铜兵马俑车队,虽然我曾经见过几次,但此次却是它们第一次走出陕西,在世博会是与世人亮相,展现2000多年前中国的辉煌。
“国之瑰宝”展览
一转弯,便看到电子组成的彩色世界,美轮美奂,简直是美极了!我们抢着在这里拍照留念,仿佛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细细听解说,原来叫“绿色家园”、“同一屋檐下”、“城市律动”,展现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再拐弯,便看到98幅来自全国各地儿童的画作,主题是为城市的未来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我倒没有更多的去关注画的具体内容,而是看到统一的展板很有特点,上面正中央是一个“大夹子”,右下方对小画家的性别作了脸谱处理,男孩子是统一的一张脸盘,小女孩则有个小发结以示区别。
又到了“体验展示层”。所谓“体验展示”,就是坐上一列电动小列车,去寻觅古今城市建设的风采。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斗拱木结构造型,它诠释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和探索。然后就见到各式各样的桥,桥是城市交通的完善,也是通达八方不可少的工艺性的建筑。再后到了园林区,巧夺天工的绿化布局,凸显出中国古典园林有着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体现出“天然合一”的中国古代建筑理念。最终是城市规划区,突出“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的理念,营造宜居的都市环境。在室内坐列车兜了一圈风后,竟然在短时间内体验了一回古今中国城市建筑的风貌。
图为中国馆内的电动小列车
最后是“低碳行动”展区,这是个全新理念的展区,关注的主题是目前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命运,是地球村大家庭的生存和永续发展。该展区首先向人们提出随着碳排放的急剧增加,自然环境的恶化正在威胁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次是展现了我国多年来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的不懈努力和对全球的贡献情况。同时还用艺术化的方式展出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技术和智能化的能源控制和分配系统,展示了微不足道的个体的低碳行为乘以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将会产生巨大的节能减排效应,研究未来获取能源之道。我们还隔着圆形的大玻璃,看到环形水帘上的淙淙流水和水池里盛开的荷花,看到了室内的湿地,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与香港馆楼顶湿地布局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低碳行动展区(一)
低碳行动展区(二)
走出中国馆时,眼前是一片精致的景观绿地,感到未来非常美好。此时,耳边又响起熟悉的老歌曲《骏马奔腾保边疆》那欢快高昂的曲调,令人振奋,同时也使人深感中国文化的魅力无穷。
迟看中国馆,看到的是精彩,感悟的却是中国元素的大文化。
(作者于2010年11月8日,出席上海世博园召开的国际博协22次大会期间,参观中国馆的见闻,并成稿于
2010年11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