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园参加国际博协大会
朱成山
上海不愧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刚刚落下帷幕7天,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大会暨25届全体会议又在上海鸣锣开场,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啊。
2010年11月7日,我作为国际博协的成员之一,携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7名员工,一起前往上海世博园,参加在世博中心开幕的国际博协第22次会议。
国际博协第22次会议现场
清楚记得,曾经两次到过上海世博园。
第一次是在世博园即将开园之前的2009年12月21日,中国博物馆学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在上海举办年会期间,上海鲁迅纪念馆组织参会人员去参观,主要看了日本馆、韩国馆、沙特馆、印度馆、中国馆等亚洲区域的馆,以及世博轴、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地,那时的世博园,好像一个盖着红布头的待嫁女,还难以让我们看清真面目和婀娜风姿,但已具备相当规模,已经可以由整体形象示人。对于我来说,则是首次观看,印象极深,忍不住留下点观感笔墨,写出了一篇散文,取名为《先睹上海世博园》。
第二次是在世博园刚刚开园之后,应邀去联合国馆参加南京云锦命名会议得以入园。那时的世博园,已经是揭开了红布头的新娘,并且是漂漂亮亮登场,赢得满场喝彩。到处是人声鼎沸,人山人海,人满为患。我在世博园吃的第一顿饭是在世博园内的杏花村集团美食广场;看的第一场文化演出是奥地利和山西省的文化巡游;进的和看到的第一个馆是联合国馆;排的第一个长队进入的是乌兹别克斯坦馆。那一次,先后看了越南馆、老挝馆、缅甸馆、乌兹别克斯坦馆、哈萨斯坦馆、韩国馆、船舶馆、香港馆等,一共看了9个馆。也就在那一次,才真正体验到什么叫作排长队和排长队的滋味,第一次有了对世博园“敬畏”和“退舍三壁”的感觉,即世博园好是好、但排长队受不了。暂别世博园后,写成了又一篇有关世博园的散文《世博会印象》。
再次在中国馆前留影
这以后有过几次机会,有过几次计划,也有过几次冲动,想再去世博园逛逛,领略世博园文化的风采,但始终未能成行,多少留下了一些遗憾。
此次,恰恰又在世博园开会,看一看世博园的后文化风采,不失为一次难得的机会。
我们一行从国际博协大会指定安排的位于杨浦大桥浦东一侧的景缘国际大酒店,登上了国际博协统一安排的免费旅游大巴士,据说有100辆大巴士同时出发,到达了世博园的5号门。
5号门距离中国馆最近,下车后远远地就看见那个红色的“大斗”矗立在眼前。与以往不同的是,无论园内园外,已经没有了世博会期间的那种汹涌的人流,相比之下清静了许多。上海人的服务堪称是一流的,一下车就有青年志愿者们,举着指路牌义务服务,只不过是他们的服装有了变化,由世博会期间的“小白菜”,变成了“小橘子”,上身统一穿上了橘红色的衣服,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进世博园照例还是要经过严格的入园安全检查,只是人数少了许多,入园的时间和速度快了不少。一大片白色的入园围栏,静静的呆在那里,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它们的功用和曾经的辉煌。由此可见,世间的万事万物,总有它的高潮期和衰落期,有高就有低,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法则和规律,并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入园后,有许多辆国际博协大会统一安排的大巴士,有次序的等候在那里,等人上满后即发车,前往会场。在等待的片刻时间里,看到了世博园里阿曼馆附近,已经有人开始拆除工作,已经有货车在向世博园外拉拆除下的东西出园,好好的馆舍竟然要拆掉,不免感到有点可惜,但也无奈,这些东西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现在应该到了它们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就像那些到了60岁的干部们,尽管他们经验丰富,精力充沛,但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只能下岗了。没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
车载着我们从中国馆附近拐了个弯,沿着香港馆、澳门馆、各省市联合馆前行,至台湾馆附近再拐弯,并且从世博轴下钻了过去,就到了世博中心。国际博协第22次大会会场就设立在这里。
照例有“小橘子”欢迎和指路。与其他空空荡荡的世博园区相比,显得有人气和热闹景象。在这里,我见到了来自全国博物馆界的同行们,如东北烈士纪念馆的馆长刘加量,山西省博物馆馆长石金鸣,沈阳大帅府馆长郭俊胜,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等一批老熟人、老同行、老朋友。大家上前握手,相互问候,相互寒暄。在这里,还见到了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先生,这位中国的老文博也赶来参加文博盛会,很是高兴,邀请他和我们一起在标有国际博协徽标的宣传牌前合影留念。
与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中)和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刘加量(左一)在世博中心门前的国际博协大会标前留影
入世博中心大门的安检同样也是十分严格的,负责把门的上海警方人员只认“证”,不认人,许多无参会证件者,一律被挡在门外。虽然麻烦点,但对于这样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会议,安全保卫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进入门内,偌大的门厅里,早已布置好了为此次国际博协组织的展览会的开幕式会场。来自国内外的参会人员,把大厅挤得水泄不通。许多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金色头发、红色头发、黑色头发,夹杂在人群中,让人立时感到国际会议的氛围浓烈。
(本文未完,待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