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我把自己当成守灵人
本报记者/陈三白
“我把自己当成守灵人,我很乐于在这儿工作,没什么不好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是沉重的历史责任,我得把这些历史告诉今人和后人。”
G:环球游报
Z:朱成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G:西班牙《趣味》杂志2009年评出世界十大“黑色旅游”景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我国唯一入选的景点。您怎么看待“黑色旅游”这个概念?
Z:“黑色旅游”与国内“红色旅游”一样,只不过是另一种叫法。这一类悲剧文化有警示意义,能引导人们,警示人们。从人性的角度有种共同的东西,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悲剧,需要痛定思痛,防止重蹈覆辙。悲剧往往更能打动人,教育人,给人一种力量。
G:有批评者认为“黑色旅游”有售卖死亡与悲剧的嫌疑,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Z: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狭隘的,难道红色旅游就是在售卖红色资源吗?而且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纯公益的,免费开放,何谈售卖呢?
G: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对他人遭遇的同情几乎都是因为我们强烈意识到,一旦把我们置于特定的环境中,我们也会非常容易地遭遇与他们相同的悲惨经历。感受悲剧发生地的氛围,想象死亡发生的经历,能手促使我们摒弃对失败和挫折的简单化看法,使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我们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愚昧与过失。所以,您认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意义是在于此吗?
Z: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于1985年,到现在已经有25年了。南京大屠杀是南京这个城市的悲剧,是全南京人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纪念馆对全人类都有普遍的警示作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国内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警告后人国家不强,国防力量薄弱,人民的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在国际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一种和平教育,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创伤,珍惜现在和未来和平的生存环境。从1994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南京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每年清明节,会有遇难遗属们前来悼念,这些形式都是一种纪念。这些年来,我们纪念馆还是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际和平人士的充分肯定。我想这就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意义吧。
G:汶川地震之后,有人建议开发汶川黑色旅游的资源,您赞成这种做法吗?
Z:中国人常说天灾人祸,像汶川地震那样的就是天灾,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就是人祸,都是悲剧的历史。这种悲剧的文化利用、宣传好了,能给后人起到警示的作用。开发汶川的黑色旅游资源,可以让后人悼念先人的同时提高地震预防机制等等,我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好。日本神户不是也有阪神大地震纪念馆吗?人家不是做得很好吗?
G:您每天置身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样的沉重气氛中,内心仍然会很沉重吗?
Z:我在这儿当馆长十八年了,每天都待在这儿,这儿的到处都是灰白色的,压抑的气氛,一万多遇难同胞遗骸埋在这儿,我把自己当成守灵人,我很乐于在这儿工作,没什么不好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是沉重的历史责任,我得把这些历史告诉今人和后人。
G: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目前日平均游客量大约多少?每天人来人往的游客中,有没有几个游客让您印象非常深刻?
Z:从2007年新馆建成以来,每天都有2-3万游客。以前多为青少年学生,现在游客的比重比较大,占到85%左右,而且来自外省外地和其他国家的游客比重增加。2008年我们共接待了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540多万游客,2009年我们共接待来了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的438万多游客。
在这些游客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很多。比如日本老兵东史郎,从1987年开始,史东郎每次来中国,都是我作陪,前后共达7次,我赴日访问,也曾4次造访东史郎。198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发生整整50周年。东史郎从日本赶过来参加这次纪念活动,他一到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长跪纪念石碑前不起。后来,东史郎还做过一个让所有在场中国人感动的事情。他对着每一个见到中国人都深鞠上一躬,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参观者。一边鞠躬,这个老人还一边喃喃自语:我是东洋鬼子!我是来谢罪的。那天,东史郎整整鞠躬了三小时,以至于第二天,他向我提出重新参观一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因为“昨天实在一片空白,什么也没看到。”
G:纪念馆中有没有某件藏品让您觉得最为震撼?
Z:是人的遗骸。现在纪念馆里有三批分别被发现的遗骸。第一批是1984年到1985年之间发现的;第二批是1998年到2000年之间发现的,有七层之多;第三批是2006年发现的。我们都原地原貌地呈现,请了考古学、医学、法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专家对遗骸进行鉴定,尽量还原他们的身份,然后标注出来,这是我们应该为死者做的。
G:您看过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吗?如果看过,请简单评价以下这部电影吧。
Z:看过。影片《南京!南京!》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它注重了人性的发掘,有一定的深度,但也有一些的遗憾之处,如日本士兵推倒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并进行戏谑的镜头,一排人头的照片等,与史实不符。瑕不掩瑜,《南京!南京!》仍不失为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佳作,它将会在人们的争议和岁月的打磨中更显其独特的魅力。

《环球游报》2010年8月3日第A07版刊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