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2010-08-03 13:19:48)
终于完成了一桩我多年的心愿:为读者奉献一本散文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者来说,舞文养墨是寻常事,但有所好有所不好。譬如我曾写过消息、通讯、言论等新闻类文字,写过请示、报告、总结等机关公文类文字,写过合同、询问笔录、判决书等法律类文字,还写过论文、论著等学术类文字,说实话,上述各类文字都不是我喜欢的,有的纯属工作需要,有的甚至是逼迫出来的东西。但散文却一直是我的所爱,只是以前苦于没有时间,无暇纵情于斯,每每留下遗憾。
我喜欢散文是有道理的。首先是它文字活泼,不拘泥于其他文字类的呆板套路,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只要本着“形散意不散”的基本要求,便可信笔由疆,率性表达。既可顺叙,亦可倒叙,也可插叙。既可就事论事,评头论足;也可夹叙夹议,发点感慨。其次是耗时不多,信手拈来。它不需要像写论文那样耗费大块时间去“做出来”,也不需要像写公文那样耗尽脑汁去“磨出来”,更不需要像写法律公文那样字斟句酌去“琢出来”,散文其实是随心所欲、水到渠成的产物。第三可以帮助你留下点人生印记。例如参观某名胜景点时,用散文留下鲜活的记忆,时过境迁后再去读一读,一幕幕当时的激动立即重现,其保鲜作用肯定是明显的。再如,当你的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事,留下一篇小小的散文,可以帮助永久铭记。
人大都喜欢做喜欢的事,对于这一点我体会深刻。由于喜爱,我时时事事处处留心观察,然后反问自己,是否可以写篇散文?由于喜爱,我牺牲了不少原本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醉心于写散文而从无累的感觉。由于喜爱,一篇篇散文接连不断地像泉水般的冒了出来,从1997年至2009年间,先后写了百余篇散文,仅在2009年10个月间(5月份因忙于写几篇论文偷懒未写),便写出41篇,平均每月4篇。最短的一篇文字仅有800多字,最长的一篇达2.5万字。
为了使各类的散文有点眉目,方便读者有序阅读,我将其分为五个部分,即博物馆文化拾趣、海外文化寻觅、和平文化感悟、山水文化采撷、休闲文化品味。上述分类只是相对的类别,未必科学合理,有些篇目是为照顾通篇平衡而编入某一部分。本书重点在于前三个部分,后两个部分纯属辅助性的,增加点趣味而已。还由于我从事文博工作多年,因而把博物馆文化放在首位。还由于我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担任馆长一职近20年,反映我馆的篇幅适当多了些,敬请包涵与谅解。
十分感谢新华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们,鼓励我将自己的散文集结出版,并从中付出辛勤的劳动。感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狂雪》诗歌作者、《中国武警》杂志社总编辑王辛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此书作序,给予了过高的评价。感谢我的学生袁志秀硕士自始至终帮助校对文稿,李长琳、曹林、芦鹏几位秘书帮助打印,艾德林副主任帮助图书选配照片。
正因为得到了大家的鼎力相助,我出本散文集的夙愿才能够得以实现。由于专注和追求于表达,加之时间较紧,能力有限,所以行文粗糙,尤其是缺乏对字、词、句的精心推敲,书中的问题一定不少,恳请方家指正。
作者
2009年11月22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