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三晋宝物

(2010-07-30 17:41:27)
标签:

文学作品

散文集

文化

分类: 我的散文

    在文博界,一直有山西是文物大省的说法。当我看了山西省博物院陈列后,对此话笃信不疑。
    隆冬时节,瑟瑟的寒风,早已把路旁行道树叶摘得精光,显得一派古朴苍凉。我沿着太原市的汾河西岸前行,远远就看见了一座造型别致的高大建筑物,其形状似古人们量米的斗,又似宝鼎,中间的主馆和四座角楼组成了“一大四小”的“五斗图”建筑群,据说象征着富足及祥和,它的雄浑大气,可以征服每一位过往的行人。
穿过宽阔的广场,从中间的大门进入“斗”内,才发现中间为一个向上翘起的尖顶结构,一层层倒扣的屋顶,其形状宛如一级级的金字塔,显得富丽堂皇。它的实际功用不仅仅在于装饰,而是巧用自然采光,透过一圈圈的天窗,空中柔和的光线照得大楼内十分明亮,节省了不少能源。
    一楼为临时展厅,正在展示“中国红十字会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展览。二、三楼是以“晋魂”为主题的基本陈列,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和《明清晋商》7个历史专题组成,犹如为观众打开了一幅三晋历史文化长卷。四楼陈列着《方圆世界》、《山川精英》、《土木华章》、《瓷苑艺葩》和《翰墨丹青》5个艺术专题,集中展示了山西悠久灿烂的文化精品。
    从我跨进展厅开始,无数的宝物像万花筒似的扑面而来,令我目不暇接,啧啧称赞:这里的宝物太多了,简直就是一座百宝库,而众多宝物所折射出来的厚重文化,构成了一座用知识堆砌的山峦。
    在《文明摇篮》里,我看到了旧石器时代的蚌质穿孔装饰品、三棱大尖状器、石矛等远古人类的遗存物,也看到了新石器时代彩绘龙盘、彩陶盆、玉神面等先民们创造的史前文化,证明了地处黄河中游、华夏腹地的山西,曾是远古人类栖息之地,古人们的行踪印记在太行和吕梁之间,不灭的文明之火闪亮在汾水与桑干两岸。
    《夏商踪迹》里的文物最让人惊叹。山西南部古有“夏墟”之称,夏文化遗存在山西分布密集,灿若繁星。那只夏代的灰陶绳纹卵腹三足瓮,虽然貌不惊人、圆不对称,但贵重在绳纹印记。继夏而起的商朝,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端,山西早期青铜器做工精妙,形态栩栩如生。例如,那只商代铜质龙形觥翘起头,圆睁眼睛,张牙咧嘴,形态可人;那只兽形觥凹凸的花纹,细致清晰;还有乳钉纹方鼎、云雷地乳纹瓿、兽面纹龙首提梁卣、铃首剑等,件件文物,均堪精品,独特而迷人。
    最值得一看的是《晋国霸业》的文物。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屏藩王室。成王桐叶封弟,叔虞入主唐国,其子樊父改号为晋。春秋晚期,公室衰落,六卿专权,最终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曾一度称雄战国,这就是“三晋”的由来。晋国600年伟业,出现众多文物。如西周时的鸟尊,头像鸟,尾像象,被山西博物院作为院标。春秋时期刖人守囿车、匏壶、虎形灶、镬鼎等青铜器,其形态惟妙惟肖,巧夺天工。那尊战国时的铜牺立人擎盘,引人遐想那金戈铁马的古代疆场,堪称国宝级文物。
    《明清晋商》、《佛风遗韵》和《土木华章》里的文物,最能显现山西地面文物众多的特点。这里复原展出的平遥古城及其日升昌票号,晋商室院等,再现了“晋商”曾称富海内,名闻天下,成为中国明清时代最为重要的商帮之一。清秀的东魏释迦立像,华丽的北齐观音菩萨五尊像和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唐代菩萨立像,特别是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不但见证了佛教艺术的发展,更映射出古代造型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山西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现存历史古建筑18000余座,不论雄浑壮美的唐、五代、辽建筑,严谨端丽的宋、金建筑,朴实豪放的元代建筑,还是精巧繁缛的明清建筑,均成为历史变迁的无言见证,附属于其中的彩塑、壁画和琉璃艺术,已与古建筑融为一体,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看来,“地下文物数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
    精美的文物,就像漂浮在海洋里的珍珠与彩贝,而我却像个在海边贪婪的拾(识)贝人,总也拾(识)不完,爱不够。下班时间到了,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翌日早晨,又鬼使神差般地来到这里继续品赏……。
    当我离开山西省博物院,回首再望那座高大的斗形建筑物时,头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分明就是一座盛满20多万件宝物的巨鼎。

 

(成稿于2008年12月2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九一八残历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