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印象(下)

标签:
博物馆文化杂谈 |
上接中篇
次日早晨,从上海东方电视新闻播报中得知,昨天世博园再次突破30万人次,日参观量达32.75万人次,累计入园人数已达436万人次。我们见证了世博会人数之多,也体会了人多带来的诸多不便。心想,今天是双休日,可能人数会更多,我们又得加入世博园里滚滚的人流之中。昨听说世博园里中国馆、日本馆、沙特馆、德国馆、意大利馆比较好看,但吸引的观众也多,譬如中国馆,每天只发5万张参观卷,早晨在入园门口免费领取,所以我们不敢晚起床,清晨早早地便去了世博园。
天气着实帮忙,昨天是阴天,使参观世博会的众人免受太阳曝晒之苦,今天又是雨天,仍可以凉爽地看世博。精灵的上海的哥不知出于何意,听说我们去世博园,就把我们拉到旅馆附近的曹阳路车站,说这里乘车方便。进站后才得知,这里没有7号线地铁,只能乘坐4号线前往。
乘地铁至西藏南路站下,下车后走不了几步便进了世博园的2号门。比我们昨天选择的入园路径方便了许多,心里充满了对那位的哥感激之情。谁知入园后打听去中国馆的路途时,才知道我们错入了世博园浦西园区,中国馆在浦东园区,与我们还隔着一条江呢。不仅如此,中国馆的参观卷已经发完,去中国馆参观的计划落空了。
既然已经到了浦西世博园,岂有不看便离开之理?走马观花也得看一看呀。我们打开世博会园区导览图研究一番,方才真正弄清世博园8个门的具体位置。它与整个园区的排序是不一样的,一号门不在浦东的A区,而在浦西的D区,此外,世博园的2号门、3号门也在浦西,4至8号门才在浦东园区。数字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最好要统一,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便于人们识别,我不知道为何要把世博园的分区,和世博园的大门入口错落开来的道理,这可能正是世博会主办方百密一疏的地方。
浦西园区以中国的一些馆居多,也夹杂着不少外国的场馆,如日本产业馆、韩国企业联合馆和外国城市案例馆,例如马德里案例馆、伦敦案例馆、汉堡案例馆、威尼斯案例馆等等。
我们走进中国船舶馆参观,虽然赶得早,但还有比我们更早的,这里已经排起了一条长龙,入馆排队时间大约在1个半小时。站在队列中,抬头一看,这个馆很是特别,馆体是用高高的钢架支撑的,足有四层楼那么高,钢架上仍悬挂着大型行车,屋顶是加盖白色帆布顶棚的,一看就知道是造船厂改建的。其建筑体量在世博园区属于较大的,起码在浦西园区是最大的。它的空间大部分是空透的,只在一头改造成船身的模样,作为展馆。主馆入口处做成了螺旋汽流状,走近处看,原来是大门上方安装的风幕机和投影机共同显示出的效果。展厅是围绕着高大的航标灯塔构造的中庭,四周盘旋而上,大都是用投影、灯箱等作展品,其中介绍了我国许多国产船给人以知识,不少的船名及其功用是闻所未闻,例如飘移农场船、保鲜运输船、冷集装箱船、沿海中型气垫升式气垫船、跨海火车轮渡船、自控深浸式水翼船、航天综合测量船等。
走出中国船舶馆,已经时近中午,周围布满了许许多多的主题馆、企业馆、城市案例馆,如城市未来馆、万科馆、汽车馆、中国航空馆、中国民企联合馆、远大馆、信息通信馆等,还有一些国内城市案例馆,如宁波案例馆、西安案例馆、澳门案例馆、苏州案例馆、广州案例馆等等。D区也分布着一些主题馆和企业馆,如城市足迹馆、世博会博物馆,上海企业联合馆、太空家园馆、石油馆、中国铁路馆、国家电网馆、思科馆、震旦馆等。是继续留在浦西的D区、E区看这些馆呢,还是去浦东A区、B区、C区接着看昨天没有看到的场馆?对我们来说是个两难的选择。据说还是浦东的场馆相对来说好看一点,于是决定此次放弃浦西园区的其他场馆,乘坐免费的公共汽车,从西藏南路入口的江底隧道,不一会儿便到达了浦东世博园。
又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顺便来到了位于世博中心大楼对面的美食广场,走进了中华美食城。呈L形的大厅内,中华民族特色十分明显。有海南龙泉文昌鸡饭、四川成都名小吃、贵州亮欢寨生态小吃、云南美食、西藏雪域原创美食、陕西西安饭庄、香港柒味至尊小吃、澳门葡京茶餐厅、台湾老董牛肉面等,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吃什么好。来此用餐的食客很多,找一个坐下来的位置不很容易,就餐的环境较差。我们选择了香港的面条和云南的小饼,反正是填饱肚子而已。
饭后朝着中国馆的方向,顺着满地满眼的人群,挤到了澳门馆和香港馆。两个体量较小的馆,排队的人均不少,尤其是建筑外形向盏兔子灯的澳门馆。比较一番后,我们选择了排队看香港馆,排了两个多小时才进了馆内,结果里面除了电子显示屏和一些简单的陈列,没有太多的内容展示。楼顶上的湿地绿地公园,虽然只有弹丸之地,却很有特色,透出了重视环境保护和重塑的理念。
http://b47.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2ed30b238cbc55d38911abd7261a8ff7fba19fc441a335211537b2841f96a0e717ea8084f757724e03cd3a7711dac3d6472261c4b3109a55dfa4a1b0e5fde4a0a05e31865a4cd3e9e9c4773c9bda48e93ef26fd8&a=46&b=47
沿着世博轴一直向前便可到达黄浦江边。人们都有亲水的喜好和习俗,世博园的江边环境一定不差,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向江边徐徐走去。远远的看见一片水连接黄浦江,难道世博园挖开了江堤,引江水入园了吗?走至近处才得知是假象,原来聪明的设计者设计了一片人工浅水面,水深仅仅2—— 3公分,穿鞋完全可以站到水面中间去拍照,而黄浦江堤比此水面要低,从远处看,视觉上好像真与黄浦江水连在了一起。在这里照相留念景致最好,用不着刻意去选择,你要想照江边景观,黄浦江对岸的上海高楼大夏就是最棒的背景;你再掉过来照世博轴,呈网格状的弧形的世博轴景观绝对是一流的。不到水边非好汉,黄浦江近在咫尺,岂能不去?我们走下台阶,来到了江边。已近黄昏时刻,微风拂面,牛毛细雨也突然飘飘洒洒地吹来,十分地惬意。几只渡船在江水里缓缓飘动,好像在丈量着江面的宽窄。黄浦江与南京段的长江相比,还是要窄了许多,但江边环境很好,隔江相望,也比较清晰容易一些。
拖着疲惫的身躯,实在无心在排队参观了,留点想头在下回吧。人的行动历来是受思想支配的,有了放弃的想法,虽然天气尚早,距离世博园闭馆的时间也还有4个多小时,但我们选择了撤退。于是,便从江边乘着客轮,从黄浦江上摆渡而过。世博园内交通工具都是免费的,渡轮也是一样。排队过江的人很多,但摆渡的轮船来回次数也很多,不一会便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船。蒙蒙细雨之中,乘船游览黄浦江,的确是一种享受,两岸都是世博园,但景致是不同的,意境也不一样,忙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来。
两天的世博会参观经历,准确的说是一天带一个晚上的游览时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一,世博园太大,场馆太多,充分体现了一个“博”字,要想全部看完世博会的场馆太难。我们的这次游览,虽然是走马看花,但也弄清了世博园的全貌。不论浦东园区,还是浦西园区,都走到了,并且A、B、C、D、E五个区域都去过了,算得上是走遍整个世博园区。虽然只是看了9个馆,而且并不是最为吸引观众的场馆,距离世博园中的300多个馆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像这样的速度,要看完全部世博园内的场馆,得一个多月。天哪,那里会有这么许多的时间和机会。
其二,参观世博园的观众太多,入馆排队耗时太长,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并难以逆转的现象,看世博看得太累。据说看一个馆最长的要排队7个小时,把时间都花在排队上,不要讲老弱病残者,就是身体很棒的人,恐怕也吃不消。本来我想与老父亲一起来看世博,结果老人家坚决不肯,说在家看看电视足也,没有那个体力站队。现在看来,老父亲是有先见之明的,让80多岁的人来排队绝对是吃不消的。可是话又说回来,看世博会难道仅仅是年轻体壮的人专利?世博园里的排队现象使许多人望而生畏,把许多人据之门外是有违世博会举办初衷的。
其三,世博园内的场馆,建筑外观胜过内部陈设,也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看世博不如重点放在看外观设计风格上。从我看过的九个场馆,留给我的印象是内部陈设简单化、电子化,绝大多数是内容空洞,相反的是各国都在场馆建筑外形上下了真功夫,各自风格不同,民族韵味浓郁,值得好好的去欣赏。本人暗暗地作了打算,假如下次来世博园,一定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看每一个国家的场馆外景,余下时间的话,再排队看几个有代表性的场馆。
其四,世博园内的交通组织太好了,车辆新、服务好、便捷又方便,并且构成了立体交通网,是世博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次我有幸乘坐过世博园内的崭新的公共交通车,不仅到达园区几个区域,从江底隧道来回穿梭,还乘船从江面上而过,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尝试乘坐世博园内专用的地铁。所有的交通工具不仅免费提供,而且服务水平很高。试想,假设没有这些交通工具,人们在庞大的世博园内转悠,将会更加困难,体力将会更加不支。
其五,世博园内的餐饮及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考虑周全,布点多,整洁方便,是世博会的一条成功的做法。人是有基本需求的,尤其是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世博园内早早地预计了这个问题,在每个片区内设定了餐饮店,销售各式餐饮,十分地方便。此外,还集中地设置了几个美食城,便于人们的选择。园内的厕所也是星罗棋布,而且是比较干净美观的,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