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上海世博园
·朱成山
2009年12月21日,上海鲁迅纪念馆特意安排参加中国博物馆学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年会的全体代表,参观上海世博园。
博物馆人看世博园,其心情及眼光与他人肯定是不一样的:一场世界性的文博大戏不久就要在家门口上演,这个大舞台搭得怎么样了呢?作为文博行业如何置身其中呢?即充满着诱惑和向往,又带有一种情急和迫切。
三辆大巴士载着我们越过黄浦江,从浦西来到浦东。远远地看去,世博园工地一片人来车往、热火朝天的景象。导游告诉我们,现在上海市的最大工地就是世博园工地,占地28万平方公里的世博园,不仅创下了上海市建筑史上之最,也是上海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体建设项目,将成为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调整的新支点。
导游首先引导我们参观亚洲馆区,一座紫色的园型建筑物呈现在眼前。导游介绍说是日本馆,名字叫“紫蚕宝”,是个卡通式外形的设计,其核心信息是“连接起来,为了和美的未来”,强调人类面对共同的环境等诸多课题,特别重视“心灵的连接”,即对地球和人类的关爱,整座馆造价大约9亿元人民币。日本馆傍边是韩国馆,整体造型是韩国文字;沙特馆外形像只船,名叫“沙漠之船”,投资11亿人民币,是42个自建馆中投入最大的。印度馆外形则呈圆形。阿联酋馆外形恰似“沙丘”。亚洲馆外形则像一只银色的“飞碟”。中国航空馆造型像一朵飘动的“白云”,更像是一粒“花生壳”。中国信息馆的造型是“会发光的墙”……。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
在亚洲区域最大体量、最豪华阵容的当数中国馆。共占地面积16.01万平方米,由国家馆、省市地方联合馆及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取名为“天下粮仓”。居高处看去,的确像一座座粮仓。古往今来,粮食富足,不仅是国家富裕的象征,而且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据说有16个字的设计理念,即“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但见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形成“东方之冠”的主体造型。地方馆水平展开,形成与国家馆的华冠庇护关系。香港和澳门馆在最前面,香港馆高18米,寓意为要“发”,而形似“兔子灯”的澳门馆高19.99米,象征1999年回归中国。台湾馆在最后面,形似“山水”。地方馆装饰墙面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为两个字,共48个字,最前面的两个字是“惊蛰”,以此体现中国文化。国家馆的建筑外形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元素——斗拱,其高度为69.9米,在世博园所有建筑中最高。它的最大特点是上面大,下面小。负责现场施工的上海设计院的一位女工程师告诉我们,其实外形这是一个装饰外套,与里面的建筑是不相交的,它分东西南北四个面,梁端是透气孔,被装饰成2.7米乘2.7米的篆刻字。国家馆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中国红”,传说是采自故宫红的四种颜色,从高到底搭配,拉开了空间层次,象征着“热烈、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难怪有人评价是“红彤彤的国家馆,一枚郑重的‘中国印’”。我想,历届世博会都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标志性建筑,如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原子球”等等,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一定也会成为标志性建筑留给历史。使我倍感荣幸的是,这座馆的设计师和我馆新馆设计师同属一人,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何镜堂院士。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令我们更为兴奋得是,与日本馆、韩国馆等众多的场馆不一样的是,中国馆将和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世博轴一起,作为永久性建筑保留下来,成为上海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公共建筑群,将成为上海新世纪腾飞的基石,成为中国最具未来憧憬的世界级文明舞台。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世博轴,它位于世博园中心地带,是世博园区最大的单体项目,全长1045米,宽110米,分地下二层和地上一层及顶篷,达35万平方米,采用索膜结构,形成15万平方米的阳光波,据说每平方米能承载5万吨重量,且具有透气、节能、环保、可回收雨水、不用清洗等多种优点,是新技术构成的新亮点,也是世博园的新看点之一。网格形成的造型,与帆布张开的翅膀,以及上面安装的光纤小灯的变幻,形成了美轮美孚的景观。世博轴具有机场候机楼的功能,系半敞开式建筑,是一个寓大型商业、交通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世博会期间,不管是从黄浦江上乘游艇来,还是乘汽车从各个道路而来,都要先行到达这里,经过安检后,分流到各个场馆,它实际上成为世博园的中枢神经,成为一条空间景观轴线。据介绍,世博会期间,每天将有40万左右的人参观,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总参观人数预计达7000万人次。由此看来,这条世博轴不仅设计样式一流,它的实际作用也不可低估。
自1851年在美国芝加哥首次召开世博会以来的158年历史中,上海世博会是占地面积最大,参展规模最多的一届盛会,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因而也是世界上各国建筑特色的大比拼,真可谓五花八门,有趣极了。例如,法国的“感性之城馆”聚集环境;德国馆的“汉堡之家”关注节能;罗马利亚馆的“青苹果”释解“绿色城市”的建筑理念;以色列馆的“海贝壳”和西班牙馆的“藤条篮子”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荷兰馆的“快乐街区”营造现代人的快乐生活场所;英国馆的“梦幻水晶”强调着科技与创新;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世博会是个非贸易型的博览会,没有任何商品交易,只展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遭遇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尤其是以展示理念为主。上海世博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国在建筑设计外形上下足功夫,而且吸引了各种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据了解,届时每天的文化活动超过100场次,总数将超过2万场次;展览会将达到150多个,如果把园子里面的内容全部看一遍,至少要三天时间。作为博物馆人的我们,边看边议论,很多人暗暗地下定决心,准备以联合办展览、合作出版多种语言的书籍、携手办网站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是一份挑战,也是一份责任。
离开世博园工地,出门时看到一块电子屏幕上显示着:“今天距世博会开幕还有130天”。是呀,扳着手指头算算,到2010年5月1日,还剩下4个多月的时间。届时,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家举办世博会,这是继中国顺利举办奥运会之后,又一次的世界级盛会,着实令每个中国人自豪。当我今天先睹世博园后,更是充满了信心和感动。
(作者于2009年12月20日至21日在上海鲁迅博物馆,出席全国革命纪念馆第16次学术年会期间,参观尚未建成开放的上海世博园见闻,并成稿于 2009年12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