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句子结构差异分析
(2010-04-22 13:12:34)
标签:
写作杂谈 |
分类: 高级写作提升 |
中国学生写的句子,即使用词、语法和结构方面没有明显问题,但读起来总没有英美人写的那样地道。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学生不了解英语的思维模式,采用了汉语的思维模式进行写作造成的。其实,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思维是语言的指导,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下面就中英思维中句子结构差异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1、英语属形合(hypotactic)语言,汉语属意合(paratactic)语言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过:“就汉语和英语而言,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所谓“形合”是指利用连接词(并列连词and、but、or等或从属连词that、who、when、if等)表现句子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意合”是指不通过连接词,而是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反映句子成分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英文句子形合关系比汉语多,也就是说英语比汉语更多地依赖连接词来表现逻辑关系。
例如:“你来,我就走。”,译成英语则是“If you come, I'll go.”或者是“When you come, I'll go”等。这里英文句子将汉语中隐藏的逻辑关系用连接词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又以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中最后两句为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翻译成英文是The boundless sky and endless earth may pass away, but this vow unfulfilled will be regretted for aye. (许渊冲译)。在汉语中这两句之间体现了很明显的强对比的逻辑关系(拿天地和此恨对比),但这种逻辑关系是通过上下文语境反映,并未借助任何连接词,译成英文后却加了一个but,表示强对比逻辑关系。(这里的but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表示转折)
总结:在将汉语句子写成英文时,注意将隐藏的句子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隐藏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连接词的掌握就变得尤为重要。
2、英语与汉语的主客观倾向问题
汉语里,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作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常常伴随主动语态的大量使用,有很明显的主观倾向。英语常使用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较多使用被动语态,思维上有客观倾向(也叫物称倾向)。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沿用汉语思维的主观倾向,极少采用非生命指称主语,也较少使用被动语态。学生英语作文中常常出现“I think”,“we must”, “someone says”,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表达,较少用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并较少用被动语态,汉语腔十足。
例如: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外国旅游者的数量,努力保护当地环境和历史不受国际旅游业的不利影响。
e.g. We must take proper measures to limit the number of foreign tourists and 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protect lo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from the harmful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再来看第二个版本
e.g. Proper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limit
the number of foreign tourists and the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tect lo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from the harmful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孰优孰劣,相信读者一目了然吧~
又例如:(人们)在许多地方看见了爪印,灌木丛中也发现了粘在上面的美洲狮毛。
e.g. Paw prints were seen in a number of places and puma fur was found clinging to bushes. (新概念三册第一课)
总结:因此在写英文句子时,多以无生命名词作主语,并大量使用被动语态,甩掉汉语腔。
3、就内容而言,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所谓“前后重心”是指句子的重要信息置前还是置后。英语民族具有直接性,他们倾向于直接表达他们的意见、感情和态度,不愿意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谈事情。因此他们往往是把句子的重要信息置于次要信息之前,而汉民族则恰恰相反。这种前后重心在英汉语比较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复合句子中
英语的主句为重要信息,从句为次要信息。主句往往置于从句之前,即重心在前。而汉语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将重要信息放在后面,即重心在后。
例如:如果人类贪欲无止,世界和平则无望。
翻译成英文:The world peace is out of the question only if there consistently exists insatiable greed in human.
又例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翻译成汉语:趁热打铁
2)一个句子中既有叙事部分,又有表态部分时
如有叙事部分,又有表态部分,则显然表态部分相对于叙事部分来说是重要信息。英语通常先表明态度或观点,然后再陈述所发生的事情。然而,在我们汉语里,通常把事物或情况讲清楚,最后来个简短的表达或评论。
例如:精通一门外语是大有裨益的。
翻译成英文:It is of great help to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又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成英文: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from afar.
3)事件本身及发生背景的排序
相对于事件发生背景(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本身是重要信息。因此英文中将其置于事件发生背景之前,而汉语与之相反。
例如:新闻发布会将于明天上午9点左右在314会议室召开。
翻译成英文:The news briefing will be held in Room 314 at about nine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总结:在英文句子写作中,将重要信息置于次要信息之前,尽量避免具有信息传递间接性特点的汉语的干扰。
4、英语的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ce)和汉语的主题突出(topic-prominence)
Thompson(1976)认为,形合的英语,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通常指人或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则竭力通过句子整体突出主题,而不是仅仅依靠句子的主语。汉语的句子的主语可以各种形式出现。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在词性方面,除名词、名词词组和代词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作主语。因此在翻译汉语句子的时候,就需要将词性纷繁复杂的主语转换成英文中名词化或代词化的主语形式。
例如:早睡早起有益健康。
翻译成英文:To keep early hours is wholesome for your health.
又例如:接纳其他文化的元素对于本国文化大有裨益。
翻译成英文:The embracing of elements from other cultures will surely do great benefit to our own culture.
甚至有时候汉语中干脆就没有主语。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明显可知,以不用为常。
例如:弄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
在这里,实际上有一个隐去的主语-事情,翻译成英文应该是:If things are not properly handled, our labor will be totally lost.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