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宝忠
杨宝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741
  • 关注人气:6,4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大V都在推荐指数基金?

(2018-10-07 13:14:10)
标签:

杨宝忠

分类: 房产基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2607172118013574&wfr=spider&for=pc


2018-05-11 

或许大家都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现在几乎大部分的投资大V喜欢推荐指数基金。

此次由天弘基金主办的“与时代共振,话指数浪潮——致敬中国基金业20周年,指数基金国际研讨会”上,包括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oseph Stiglitz、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在内的国内外权威专家都在推荐指数基金——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oseph Stiglitz:指数基金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相对较低,这使得美国投资人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得一个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为美国投资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指数化是证券基金业的2.0版本,指数化可以让投资标的更专业、更多维,而且可以让广大投资者有更多层次、更多方面、更多偏好的有效性选择。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Martin Wolf:指数基金可以广泛投资于整个市场,风险分散,而且费用很低,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最好的投资选择。

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简单清晰、费率便宜、跟踪市场的指数基金可能是公募基金下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能够带给基金业长足的发展。

指数基金为何能够得到业内大V的关注与高度评价?

天弘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副总经理熊军在演讲中表示,很多专家看好并推荐指数基金,是因为他们从指数的角度探讨发现了指数基金的价值和重要性。

大量实践证明,扣除管理费和交易成本之后,指数投资的平均收益其实优于主动投资。“这种优势对于一般短期资金或许不太明显,但对于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这种长期资金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如果一年管理费能有50个BP、80个BP的成本降低,二三十年以后的影响会非常大。”

除了指数基金本身具备的优点之外,熊军还重点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分析了指数基金的重要性。

第一,指数基金是资产配置的“基石”。

“很少有人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指数基金,总认为资产配置核心是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很大的误区。本质上,指数基金对于资产配置的组合构建来说,构建的是一种纪律和约束。”

指数是资产配置的投资基准,构建这个基准以后,指数基金的价值是把资产配置组合中的风险进行区分,分为主动风险和被动风险;同时也对组合中的收益进行区分,分为获取市场的回报、承担风险的回报以及超额的回报。“从这一点来说,指数基金即使对于主动投资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指数基金是资产配置的“载体”。

海外市场的成熟经验告诉我们,基金管理人为客户解决的已经不是单一投资品种的痛点,而是资产配置的一揽子方案。而这个资产配置方案所有的描述,都需要借助指数基金来完成。

“资产配置的核心问题,无疑就是了解收益和风险,而这一点可以通过指数基金体现出来。指数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可以代表其资产大类的风险和收益。我们将各个资产类别里面代表资产大类及行业风格的指数复合在一起,就能够构建符合投资者需求的组合。”

用一个比较直观的比喻来体现熊军的观点:如果资产组合是“菜品”,那么指数基金就是“试吃”。通过“试吃”,可以更清晰了解“菜品”的味道是否符合你的口味,这样在“点菜”时就不容易出错。

熊军还提出了他对指数基金未来发展的构想:品种可以进一步丰富。

“现在有很多宽基指数,主题指数,从配置角度考虑问题,投资者希望一个配置能够同时提供几个风险敞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收益机会,这对投资者来说是更有利的一件事情。

比如投沪深300为基准的,有时候只投沪深300还不解渴,还希望能够投资300成长或者300价值,这样就能把沪深300成长的敞口和沪深300价值的敞口复合在一起,买指数基金的时候,就可以博取沪深300的β回报机会,同时博得成长部分的回报机会。”

一句话总结熊军的观点:全球投资市场都在往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发展,而指数基金是资产配置的“基础”、“载体”和“工具”,让投资者能够更清晰了解自己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  这样看来,承载了如此重要功能的指数基金,获得如此多大V的推荐,也就不奇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