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总推荐《巴菲特致股东信》这本书

巴菲特从来没写过书,如果把巴菲特每年致股东信中关于投资的论述编辑成一本书的话,它会成为洞悉巴菲特投资理念最好的一本书。美国法学教授劳伦斯A.坎宁安1996年秋编辑的《巴菲特之股东的信》初版,正是这样难得的一本关于投资的好书。我目前看到的翻译成中文的这本书有三个版本。它们分别是【一】2000年4月1日,由陈鑫翻译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孙涤先生撰写序言“上帝不是掷骰子的”。可惜当时我并没有接触到这个版本的书,这个版本的书是今年6月孙涤先生送给我的。【二】2004年1月由陈鑫翻译由机械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我曾经阅读最多的版本。【三】2018年3月由杨天南翻译的原书第4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展。时间跨度上有了很大的延伸。十多年来经常有股市参与者希望我能向他们推荐几本有关巴菲特的书,为此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投资我最喜欢的几本书”,其中提到的第一本书就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就是这本书解开了一个困扰我八年的一个谜团。
在投资顺风顺水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一个问题始终困扰这我,巴菲特常常提到的“内在价值”这个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直到2004年1月《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这本书出版,我才恍然大悟彻底明白了“内在价值”指的是什么。弄明白这个概念带给我的感受,就像我在穿山隧道里工作了八年隧道突然被打通眼前一亮那种感觉,使我对价值投资的理解获得了一次突破性进展有一种一通百通的效果。
那段时间我特别喜欢没完没了地反复琢磨“内在价值”这个概念,至今还清晰记得那段时间,我经常去公园一边遛弯脑子里一遍一遍地回味《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的那段话:“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我被这个概念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深深地打动了。
几十年来我曾多次被逻辑严谨的概念所打动。记得我学习高等数学时被微积分严谨的逻辑推理所打动,学习水分子结构立体模型、物理半波效应时也获得了同样被震撼的感受。记得当时一位同学拿着两块无色圆形透明玻璃,叠加在一起转动到某个角度,原本透明无色的两块玻璃,变成黑色完全不透明了,这个光学半波效应演示给我留下了终身不忘的记忆。“内在价值”这个概念带给我的震撼与过往的经历如出一辙。这些成果都凝结着前人大量的心血和漫长岁月的探索而获得的!
其实回忆过去我研读过的有关巴菲特的书,比如《胜券在握》《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等等书中也涉及到了“内在价值”这个概念,但是说的都如《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这本书中那样详尽和清晰、有点一带而过的嫌疑,当然也和我当时理解的不够有一定关系。总而言之“内在价值”这个概念我是通过阅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关于“内在价值、账面价值和市场价格”章节弄懂的。
我接触过很多对价值投资感兴趣的投资者,我惊奇的发现他们中90%以上的人都没有理解“内在价值”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对价值投资的理解都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其中不乏学习价值投资多年,阅读过众多有关巴菲特的书的投资者。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内在价值”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对于《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下面巴菲特的一段话理解感到非常困难,巴菲特说:“用现金流计算出的最便宜的投资是投资者必须进行的投资——无论公司是否成长,无论公司的盈利是波动还是平稳,或者无论股价相对于公司目前的收益和账面价值是高还是低。”为什么很多人感到理解这段话非常困难呢?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对未来现金流折现概念缺乏理解。如果投资者对“内在价值”这个概念有非常透彻的理解达到非常熟练掌握的程度,那么理解上面巴菲特这段话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而这段话又是巴菲特揭示投资价值本质,从理论上看最重要的一段话。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对投资者提出的投资建议、关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财务与投资、会计与估值、兼并与收购、以及股票分割与回购等等内容的阐述都堪称一流。巴菲特曾评价这本书时说:“一流,整理我们投资哲学的伟大工作。”我认为由杨天南2018年3月翻译最新出版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因为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作为一本关于投资的工具书,值得每一位投资者拥有和反复阅读。
前一篇:五年前疫苗事故的回顾
后一篇:在股市暴跌中别丢了低估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