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年一线城市房价涨了20倍

标签:
杨宝忠房产投资时评 |
分类: 杨宝忠对现实的思考 |
文章原题目:等于(1)+(2)
(1)我们所有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
(2)追上政府印钞!
众所周知,21世纪以来,在中国最好的投资是——大城市买房子!
北京买房、上海买房、深圳买房,南京买房……
的确,在中国的一线大城市买房,绝对算得上过去20年最好的投资,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一线城市住宅平均价格,差不多涨了有20倍之多。
20年20倍的收益,年化收益率折算下来是16.2%。真是老牛了!
真的很牛么?
看看最近20年来中国印钞量的增长(见下图),你恐怕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从1998年到2017年,广义人民币的供应量从10.6万亿增长到167.7万亿,增长为原来的15.9倍,算下来,平均年化增长率14.8%。
换句话说,过去20年中国表现最好的大类资产,其收益只是勉强追得上政府印钞的速度而已。
你以为这是中国的特别现象?
错!
美帝国主义也是如此。
下图是1975年到2017年10月美国各大类资产的总回报情况。
算下来,最近42年美国总回报最好的大类资产,是股票和房地产信托基金,其真实收益率分别达到了8.4%和8.7%。
然而,如果把美国最近半个世纪的M2数据贴出来,你就发现,这个收益其实也很一般。
算下来,从1970年到2017年,美元的广义货币量从5900亿增到13.3万亿,年化增长率大约为6.9%。
显然,从40年的历史长度来看,美国表现最好的大类资产,也只不过是勉强追的上政府的印钞速度而已。
看看中美大类投资的长期回报数据,你就该明白,在当今这个世界,我们投资理财的所有努力,都只不过是为了跑赢政府的印钞机而已。
你可以想象,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够通过投资理财追上政府印钞的速度——这种彻底违反人类生存规律的事情,可能发生么?
说白了,对大多数民众来说,投资理财赚取超额收益就像吊在小狗面前的那根骨头,小狗的欲望总觉得自己能够够得着,但实际上永远也够不着——大多数民众对投资赚钱的欲望,注定会被政府印钞和货币缩放所耍弄。
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形象刻画出这种状态:
听说工资要涨了,心里更加爱党了,能给孩子奖赏了,见到老婆敢嚷了,敢尝海鲜鹅掌了,闲时能逛商场了,遇见美女心痒了——
结果物价又涨了,一切都特么的白想了!
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要买入低估的资产”?
正是这个原因。
如果你买入的是高估的资产,哪怕是最好的情况(资产价格并不大幅下跌),其未来回报率也会被政府的印钞给慢慢蚕食。
有人就该问了,到底什么叫做低估?
这里给出我个人对“低估资产”的定义:
从资产收益的角度,该资产在未来10年内预计的年平均收益率,要能跑赢过去长期内(10年以上)能够创造最高回报的主流大类资产;
从货币发行的角度,该资产在未来10年内预计的年平均收益率,要能跑赢经济体过去10年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率。
按照这个定义:
在中国,低估资产未来10年的预计年平均收益率应该高于16%;
在美国,低估资产未来10年的预计年平均收益率应该高于9%。
当然,未来是谁也不知道的,预计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所以,具体到每一类资产,必须要有各自“低估”的估算方式——比方说黄金白银原油,就可以使用其全球平均生产成本法;债券,则可以用历史极端收益率来估算;而股市,最好的估算方法就是平均市盈率……
毋容置疑,资产低估得越严重,那么这种资产就越值得买入。
以港股为例,下图是45年来港股市盈率的变动情况。
恒生指数的历史市盈率最低曾到达5.6的极低水平(1982年11月),而最高时曾高达43.6,但整体而言,市盈率低于10倍时,就是低估时期。
每次在港股平均市盈率低于10倍的时候买入港股,妥妥的能跑赢港币M2的增发速度。
现在想告诉你的是,大A股现在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比方说,我比较喜欢的中证500指数,其12个月滚动市盈率(TTM)和静态市盈率(LYR)均已经到达2012年以来的最低点,仅高于2008年10月和2012年11月(见下图)。
中证500指数由全部A股中剔除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剔除总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股票,接下来总市值排名靠前的500只股票组成,其综合反映中国A股市场中相对优秀的中小市值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
最能代表我大A股国企央企盈利水平的上证50,虽然被人斥之装逼失真,但从公开数据开,其TTM和LYR也接近多年来的底部(见下图)。
如果你相信中国的未来,那么现在真的可以开始买入股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