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杨宝忠财经股票巴菲特 |
分类: 巴菲特、格雷厄姆、查理·芒格 |
别以为只有散户投资人才会受制于后视镜观点,我们来看一下由专业经理人操盘的退休基金,1971年美国股市中最受欢迎的“漂亮50”股票,一般认为是值得买进的,被公认为是70年代早期牛市的主要推手。退休基金经理人满怀信心地将90%以上的资金,压在了这样天价股票上,是当时破纪录的持股比例。
两年后股市从高点大幅回落,股价大幅下跌,猜猜基金经理的反应是什么?因为股票变便宜了,他们反而缩手不敢买了。到1974年股市极度低迷时,这些基金的持股比例降低到了13%。
巴菲特说:这件事我始终无法理解。就拿我个人的口味来做个比喻吧:这辈子我会一直买汉堡来吃,所以如果汉堡变便宜了,我的家人会欢欣鼓舞;汉堡变贵,我们都会很难过。大部分人对生活中必买的东西,态度和我们家买汉堡的态度并无二致。唯一例外的就是股票。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同一笔钱可以买进更多股票,可是这时候大家却不再喜欢股票了。
巴菲特接着总结说:想到退休基金经理人也这么干,我不禁对这种行为更加感觉迷惑。1979年,我觉得股票已经便宜到了不买不行的程度了,于是我在文章中写到“基金经理人继续盯着后视镜做投资决策,以前被证明代价高昂,这次看起来也会同样牺牲惨烈。”因为现在的股价水平,应该远比债券能创造出更优越的长期报酬。
以上内容大部分摘自《股神巴菲特的神谕》第386页至388页。文章原题目:投资人全都是后视镜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