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

(2011-07-01 12:07:07)
标签:

杨宝忠

贵州茅台

巴菲特

价值投资

股票

分类: 巴菲特、格雷厄姆、查理·芒格

    

有人曾经统计过,巴菲特持有股票的平均时间在8年左右,他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对股市的短期预测是毒药

关注 绣云 的发言  】   打印  推荐给朋友  收藏  点击223次  回复0次  复制本帖地址


 

        “人们习惯把每天短线进出股市的投机客称之为投资者,就好像大家把不断发生一夜情的爱情骗子当成浪漫情人一样。”巴菲特认为,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在于:投机者主要关注的是公司股价,而投资者则关注于公司的业务状况。
  从表面上看,集中投资的策略似乎违背了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规则。不过,巴菲特对投资者提出了这样的忠告:“成功的投资者有时需要有所不为”。他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论是错误的,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当潮水退去之后,你才会发现谁在裸泳。”

    “投资者在投资或撤资的时候往往选错了时机,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经历了长期的上涨行情之后介入,在市场停滞不前或者下跌之后退出。投资者应该谨记,一时冲动和交易费用都是他们的大敌。如果投资者试图把握进入股市的适当时机,就应在其他人都蜂拥而入的时候选择离场,在其他人仓皇撤出之际勇敢入市。”
5项投资逻辑
  1.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2.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12项投资要点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4.不在意一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仅有意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8项投资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键。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8.价格合理。
2项投资方式
  1.卡片打洞、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A.初始的权益报酬率;B.营运毛利;C.负债水准;D.资本支出;E.现金流量。
  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某种意义上说,终生持股,构成了巴式方法最为独特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长期制胜的法宝:远离市场
  透彻研究巴式方法,会发觉影响其最终成功的投资决定,虽然确实与“市场尚未反映的信息”有关,但所有信息却都是公开的,是摆在那里谁都可以利用的。

  没有内幕消息,也没有花费大量的金钱。是运气好吗就像学术界的比喻:当有1000只猴子掷币时,总有一只始终掷出正面。但这解释不了有成千上万个投资人参加的投资竞赛中,只有巴菲特一人取得连续32年战胜市场的纪录。

  其实,巴菲特的成功,*的是一套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投资哲学与逻辑,不同的投资技巧。在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法背后,你其实能悟出深刻的道理,又简单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巴菲特曾经说过,他对华尔街那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的种种非理性行为感到不解。也许是人在市场,身不由己。所以他最后离开了纽约,躲到美国中西部一个小镇里去了。
  他远离市场,他也因此战胜了市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