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七单元导学案

分类: 学案 |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
课题 |
四时景物皆成趣 |
主备教师 |
郭艳琴 |
|
单元 教学 目标 |
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词和指定的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段。 5.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6.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
||||
单元 教学 重点 |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
||||
单元 教学 难点 |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
||||
课时 分配 计划 |
《古诗词三首》3课时 《四季之美》2课时 《鸟的天堂》2课时 《月迹》1课时 习作:----------即景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
||||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
课题 |
21 古诗词三首
|
主备教师 |
郭艳琴 |
||
课标及 教材分析 |
1、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
|||||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枫桥夜泊》写了作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体现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之情。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读写本课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说说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
|||||
教学 重点 |
1.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
|||||
教学 难点 |
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 |
|||||
教具准备 |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阅读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作品。 |
|||||
导学设计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王维的古诗?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 3.从诗题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1.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认读词语。 (2)朗读诗句。 三、学古诗,赏析古诗 1.简介作者。(师生交流) 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2.解诗句,想画面。 (1)读一读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交流诗句的意思。 3.品析古诗。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四、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是流连的钟声,这钟声从哪传来的? 2.就从我们接下来学习的这首诗中传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这首诗究竟散发出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把课文读流利 教师提示学生读好“泊、愁、寺”,并示范朗读。 三、了解诗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1.我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五、想象景象,体会感情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夜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那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自由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学习古词《长相思》。如果遇到困难,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请教老师。 二、学词句,知词意 1.朗读词,读准字音。 自由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 2.知作者。(师生交流) 3.理解词意,展开想象。 4.共同品悟。 5.这么优秀的一篇思乡之作,让我们记住它吧!四、再次品味三首古诗词 这三首古诗词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这三首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但表达方法基本相似,都是借助景物抒发情感。) |
回忆背诵
(写这首诗的地点和时间。) 过渡: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 (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自然美、生活美。) 总之,全诗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浓浓的“愁”之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象画面。
“风一更,雪一更”说明夜晚天气变得更恶劣了,“故园”指故乡。 |
|
||||
板 书 设 计 |
山居秋暝 王维 明月 松 清泉 石 ——自然美 竹喧 浣女 莲动 渔舟——生活美 枫桥夜泊 看、听
长相思 |
|||||
反 思 感 悟 |
|
|||||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
|
四季之美
|
主备教师 |
郭艳琴 |
||
课标及 教材分析 |
|
|||||
1.整体感知,把握思路。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文章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 2.反复品读,体味语言。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认真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认读本课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 3.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
|||||
教学 重点 |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
|||||
教学 难点 |
|
|||||
教具准备 |
课件 |
|||||
导学设计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第一课时 播放歌曲《四季歌》。 二、 诗词导入 1.大自然是一座宝藏,一年四季给我们翻开一页又一页绚丽多姿的画面,请同学们来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或名言。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四季的课文,去看看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枕草子》,认识作者。2.自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检查读文。4.快速读课文,用笔画出每自然段的中心句。5.全班交流自己认为美的片段,读一读。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这篇小散文,感受到洋溢其中的与众不同的美。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四季之美的图画中,去品味,去欣赏。 二、走进文本,品文悟味 (一)春之黎明 1.出示图片“黎明”。 2.请学生就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播放课文第1自然段录音。4.指名学生读。 5.画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颜色的词。 6.读了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7.学生交流。 (二)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夏之夜晚、秋之黄昏、冬之清晨 三、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四、回顾写法,仿写景致 1.学生交流这篇课文的特点。 (文字不多,但让人印象深刻;景致不多,却让人感到美。) 2.学生尝试写一写自己观察的景致。 3.全班交流。 |
看歌词 唱歌 交流作者资料 1.同桌分自然段互读。 2.根据课件,配乐朗读。 3.指名尝试背诵。 4.根据板书,学生背诵。 |
|
||||
板 书 设 计 |
|
|||||
反 思 感 悟 |
|
|||||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
|
鸟的天堂 |
主备教师 |
郭艳琴 |
||
课标及 教材分析 |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本节课我想用最简单的朗读、感悟的方法来教学本课,抓住关键的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让学生在课堂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 |
|||||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让我们的心为之颤动,情为之动容。 |
||||||
课时教学 目标 |
1.认读本课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第8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鸟的天堂”傍晚和早晨不同的特点。 |
|||||
教学重点 |
理解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
|||||
教学难点 |
|
|||||
教具准备 |
|
|||||
导学设计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孩子们,根据你们的理解,告诉老师,“天堂”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那根据你们对生活的观察,鸟的天堂一般会在哪个地方呢?是啊,树林是鸟的天堂。好,今天我们将学习文学大师巴金先生所写的《鸟的天堂》,一起来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板书课题) 二、 预习检查,整体感知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2.画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三、揭题,学生自悟 1.“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作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一、整体感知 我们再次和巴金爷爷一起去鸟的天堂。巴金爷爷两次去那儿,第一次看到的是,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二、重点感悟 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 (二)汇报交流。 交流大榕树。 1.大。 (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又”字。 “卧”字。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表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交流鸟。 1.播放课件:“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大榕树真的是鸟的天堂。这里真真正正是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他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繁茂。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阅读链接”。 |
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 4.学生汇报。 学生齐读 |
|
||||
板 书 设 计 |
鸟的天堂
|
|||||
反 思 感 悟 |
|
|||||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
|
月迹 |
主备教师 |
郭艳琴 |
||
课标及 教材分析 |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
|||||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学习本课字词。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
|||||
教学 重点 |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
|||||
教学 难点 |
体味孩子在寻月过程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
|||||
教具准备 |
课件,有关月亮的诗句 |
|||||
导学设计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一、导入新课 1.交流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月亮总是充满着神秘感,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1.默读课文,交流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引导: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5.展开讨论。 引导: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回归全文,感情朗读 1.交流自己觉得文中最动人的描写。 2.同桌之间有感情地朗读。
|
交流关于月亮的诗文 归纳文章的线索 朗读 在窗前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
|
||||
板 书 设 计 |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望月——争执 |
|||||
反 思 感 悟 |
|
|||||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
|
习作 |
主备教师 |
郭艳琴 |
||
课标及 教材分析 |
1、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2、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
|||||
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本次习作,引导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根据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2.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3.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
|||||
教学 重点 |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变化。 |
|||||
教学 难点 |
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热爱之情。 |
|||||
教具准备 |
教师:课件、例文。 学生:课前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 |
|||||
导学设计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我们观察了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和其他同学做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3.过渡:你们心中既然承载了这么多的美好,是不是要把它们表达出来呢,那么就让我们大胆地来“我手写我心。” 二、根据素材,补充题目 1.根据自己的素材,把题目补充完整。 2.全班交流自己的题目。 三、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方法 1.现在我们写好了题目,再去看看我们的习作时要注意的几点。出示: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2.回忆写景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 3.学生拿出积累本,朗读自己积累的本单元优美语段,并向大家说一说语段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4.教师小结。 写景,可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景物之美。写景不仅仅是写景,还应注入自己的情感。 四、巧设案例,抛砖引玉 1.屏幕出示例文,引导学生集体评议,从而能够感悟优点,并指出缺点,由此复习已知的习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老师和学生集体反馈,并再次明确写景文章的注意事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5.讨论:在抓住景物特点之后,最犯愁的是什么?(写生动、 形象、具体) 6.怎样能使自己的表达力求生动、形象、具体呢?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去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把所描绘的事物写得灵动、鲜活。 五、完成习作
学生完成习作,教师随堂指导。 六、复习要求 1.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习作是要写什么? 2.我们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七、自我修改 浏览,作常规批改(旁批)。批改时在短时间内完成对错别字、标点符号的使用、病句等的标注和修改。拿不准的问题及时在小组中讨论完成。 八、同桌互改 1.对文章优美的语句、段落进行点评。 2.就文章的结构、过渡的语句、题目的设置、首尾的特点进行点评。 3.批改时语言要简练。书写必须规范。点评后要署上姓名。自评时还应写出自己对本篇作文的感觉,如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有哪些困惑,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等等。 九、好词佳句欣赏 |
学生自由汇报 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方法 朗读积累 3.回忆写景文章要求:既然同学们已经练过写景作文,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自由讨论)按一定顺序。 4.过渡回忆:除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外,我们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哪些属于景物的特点呢? 板书:颜色、形态、气味、声音、大小…… |
|
||||
板 书 设 计 |
习作:________即景 按一定的顺序写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颜色 形态 气味 声音 大小 生动 形象 具体 |
|||||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
|
语文园地 |
主备教师 |
郭艳琴 |
||
课标及 教材分析 |
“交流平台”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词句段运用”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日积月累”注重诵读,理解词意,想象画面,感受古诗词的唯美。 |
|||||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动静结合。本次“交流平台”就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感受景色之美,从中学得方法。为元旦联欢会设计海报,富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能把句子写具体。 |
||||||
课时 教学 目标 |
1.通过交流、讨论,体会写景文章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通过动手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朗诵、想象,理解词意的能力。
4. |
|||||
教学 重点 |
设计制作一张吸引人的元旦联欢会海报。 |
|||||
教学 难点 |
仿照例句,把画面写具体。 |
|||||
教具准备 |
|
|||||
导学设计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一、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积累本上自己积累的本单元优美的语段。 2.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语段,学生说说从这些语段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4.学生交流体会。 二、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 2.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3.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 4.指导背诵,积累摘抄。 (1)引诵《渔歌子》。 (2)把这首词摘抄到自己的积累本上。 三、仿照例句写一写 1.课件一句一句地出示例句。 引导: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读这句话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2.自读第二组例句,交流画面。 3.指名说这两组例句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你喜欢哪一句。 4.交流将画面写具体的方法。 5.教师小结。 要想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一幅画面,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细细描绘,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来写。 6.学生完成课文中的习题。 7.全班交流,比一比谁的句子让我们眼前的画面形象 四、制作元旦联欢海报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范例欣赏,了解海报。 (1)出示元旦海报,请学生边看边想,海报有什么特点?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2)学生交流。 3.设计制作,完成海报。 (1)说说本次海报的主题。(2)交流本次海报的内容。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创意。 (4)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 (5)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6)展示评价提早完成的作品,给其他同学以借鉴。 4.评选海报,举办专栏。 收齐学生作品,办一期海报展。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圈画,交流 背诵,积累摘抄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
|
||||
板 书 设 计 |
|
|||||
反 思 感 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