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上七单元导学案

(2019-12-18 15:53:30)
分类: 学案

五上七单元导学案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课题

四时景物皆成趣

主备教师

郭艳琴

单元

教学

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词和指定的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段

5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6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单元

教学

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单元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课时

分配

计划

《古诗词三首》3课时

《四季之美》2课时

《鸟的天堂》2课时

《月迹》1课时

习作:----------即景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五上七单元导学案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课题

21 古诗词三首

 

主备教师

郭艳琴

课标及

教材分析

 

1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枫桥夜泊》写了作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体现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之情。

课时

教学

目标

1读写本课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说说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教学

重点

1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阅读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作品。

导学设计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王维的古诗?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

3从诗题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1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认读词语。

(2)朗读诗句。

三、学古诗赏析古诗

1简介作者。(师生交流)

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2解诗句想画面。

(1)读一读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交流诗句的意思。

3品析古诗。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4)六句写景的句子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怎样的意境美?

 (5)这几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6)总结画面内容。

 (7)翻译最后一句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

1是流连的钟声这钟声从哪传来的?

2就从我们接下来学习的这首诗中传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这首诗究竟散发出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把课文读流利

教师提示学生读好泊、愁、寺并示范朗读。

三、了解诗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1我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五、想象景象体会感情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夜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那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自由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想画面、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学习古词《长相思》。如果遇到困难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请教老师。

二、学词句知词意

1朗读词读准字音。

自由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

2知作者。(师生交流)

3理解词意展开想象。

4共同品悟。

5这么优秀的一篇思乡之作让我们记住它吧!四、再次品味三首古诗词

这三首古诗词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这三首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但表达方法基本相似都是借助景物抒发情感。)

 

 

 

回忆背诵

 

 

 

(写这首诗的地点和时间。)

过渡: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

(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自然美、生活美。)

总之全诗一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浓浓的之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象画面。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此时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千帐灯说明此行队伍人多。

“风一更雪一更说明夜晚天气变得更恶劣了“故园指故乡。

 

 

山居秋暝

王维

明月  松 清泉 石 ——自然美

竹喧  浣女 莲动 渔舟——生活美

 

枫桥夜泊

看、听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思乡

 

五上七单元导学案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四季之美

 

主备教师

郭艳琴

课标及

教材分析

    学生接触过写景的文章但那些文章场景很具体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风景。而这篇课文作者采用片段式的写法选取了独具韵味的四季风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

1整体感知把握思路。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文章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

2反复品读体味语言。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认真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读本课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

3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

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

难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学设计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创设

播放歌曲《四季歌》。

二、 诗词导入

1大自然是一座宝藏一年四季给我们翻开一页又一页绚丽多姿的画面请同学们来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或名言。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四季的课文去看看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枕草子》认识作者。2自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3检查读文。4快速读课文用笔画出每自然段的中心句。5全班交流自己认为美的片段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诗意导入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这篇小散文感受到洋溢其中的与众不同的美。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四季之美的图画中去品味去欣赏。

二、走进文本品文悟味

()春之黎明

1出示图片黎明

2请学生就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播放课文第1自然段录音。4指名学生读。

5画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颜色的词。

6读了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7学生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夏之夜晚、秋之黄昏、冬之清晨

三、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四、回顾写法仿写景致

1学生交流这篇课文的特点。

(文字不多但让人印象深刻;景致不多却让人感到美。)

2学生尝试写一写自己观察的景致。

3全班交流。

 

 

 

看歌词

唱歌

 

 

 

 

 

 

 

交流作者资料

 

 

 

 

 

 

 

 

 

 

 

1同桌分自然段互读。

2根据课件配乐朗读。

3指名尝试背诵。

4根据板书学生背诵。

 

 

 

 

 

五上七单元导学案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鸟的天堂

主备教师

郭艳琴

课标及

教材分析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本节课我想用最简单的朗读、感悟的方法来教学本课抓住关键的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让学生在课堂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让我们的心为之颤动情为之动容。

课时教学

目标

1认读本课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第8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鸟的天堂傍晚和早晨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学设计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孩子们根据你们的理解告诉老师“天堂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那根据你们对生活的观察鸟的天堂一般会在哪个地方呢?是啊树林是鸟的天堂。好今天我们将学习文学大师巴金先生所写的《鸟的天堂》一起来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板书课题)

二、 预习检查整体感知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2画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三、揭题学生自悟

1“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2默读全文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作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我们再次和巴金爷爷一起去鸟的天堂。巴金爷爷两次去那儿第一次看到的是,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二、重点感悟

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

()汇报交流。

交流大榕树。

1大。

(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字。 字。 字。

2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1)重点体会颤动

3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表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交流鸟。

1播放课件: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大榕树真的是鸟的天堂。这里真真正正是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他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繁茂。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阅读链接

   交流巴金资料

 

 

 

 

 

 

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

 

 

 

 

 

 

4学生汇报。

 

 

 

 

 

 

学生齐读

 

 

 

鸟的天堂

 

 

 

 

 

 

 

 

 

 

五上七单元导学案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月迹

主备教师

郭艳琴

课标及

教材分析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课字词。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教学

重点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

难点

体味孩子在寻月过程中表现出的童真童趣。

教具准备

课件,有关月亮的诗句

导学设计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交流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月亮总是充满着神秘感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1默读课文交流自己觉得有趣的地方。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引导: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4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5展开讨论。

引导: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回归全文感情朗读

1交流自己觉得文中最动人的描写。

2同桌之间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关于月亮的诗文

 

 

 

归纳文章的线索

 

 

 

 

 

 

 

朗读

 

在窗前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望月——争执

                   沙滩之月——

 

 

 

五上七单元导学案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习作

主备教师

郭艳琴

课标及

教材分析

1、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2、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本次习作引导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课时

教学

目标

1根据观察的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2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3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

重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变化。

教学

难点

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例文。

学生:课前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

导学设计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我们观察了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和其他同学做出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3过渡:你们心中既然承载了这么多的美好是不是要把它们表达出来呢那么就让我们大胆地来我手写我心。

二、根据素材补充题目

1根据自己的素材把题目补充完整。

2全班交流自己的题目。

三、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方法

1现在我们写好了题目再去看看我们的习作时要注意的几点。出示: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2回忆写景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地点转换的顺序。

3学生拿出积累本朗读自己积累的本单元优美语段并向大家说一说语段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4教师小结。

写景可以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景物之美。写景不仅仅是写景还应注入自己的情感。

四、巧设案例抛砖引玉

1屏幕出示例文引导学生集体评议从而能够感悟优点并指出缺点由此复习已知的习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老师和学生集体反馈并再次明确写景文章的注意事项: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5讨论:在抓住景物特点之后最犯愁的是什么?(写生动、 形象、具体)

6怎样能使自己的表达力求生动、形象、具体呢?我们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去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才能把所描绘的事物写得灵动、鲜活。

五、完成习作

学生完成习作教师随堂指导。  

六、复习要求

1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习作是要写什么?

2我们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七、自我修改

浏览作常规批改(旁批)。批改时在短时间内完成对错别字、标点符号的使用、病句等的标注和修改。拿不准的问题及时在小组中讨论完成。

八、同桌互改

1对文章优美的语句、段落进行点评。

2就文章的结构、过渡的语句、题目的设置、首尾的特点进行点评。

3批改时语言要简练。书写必须规范。点评后要署上姓名。自评时还应写出自己对本篇作文的感觉如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有哪些困惑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等等。

九、好词佳句欣赏

 

 

 

学生自由汇报

 

 

 

 

 

 

 

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方法

 

 

 

 

朗读积累

 

3回忆写景文章要求:既然同学们已经练过写景作文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自由讨论)按一定顺序。

4过渡回忆:除了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外我们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哪些属于景物的特点呢?

板书:颜色、形态、气味、声音、大小……

 

 

习作:________即景

按一定的顺序写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颜色 形态 气味 声音 大小

生动   形象   具体

 

 

 

 

 

 

 

 

 

 

 

五上七单元导学案 临钢小学教育集团导学案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

主备教师

郭艳琴

课标及

教材分析

“交流平台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词句段运用”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日积月累”注重诵读理解词意想象画面感受古诗词的唯美。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语言优美动静结合。本次交流平台就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感受景色之美从中学得方法。为元旦联欢会设计海报富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能把句子写具体。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交流、讨论体会写景文章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通过动手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朗诵、想象理解词意的能力。

4.  感受诗人的悠闲自得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

设计制作一张吸引人的元旦联欢会海报。

教学

难点

 

仿照例句把画面写具体。

教具准备

    课件

导学设计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积累本上自己积累的本单元优美的语段。

2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语段学生说说从这些语段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4学生交流体会。

二、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

2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3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 4指导背诵积累摘抄。

(1)引诵《渔歌子》。

(2)把这首词摘抄到自己的积累本上。

三、仿照例句写一写

1课件一句一句地出示例句。

引导: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读这句话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2自读第二组例句交流画面。

3指名说这两组例句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你喜欢哪一句。

4交流将画面写具体的方法。

5教师小结。

要想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一幅画面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将我们所看到的景物细细描绘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来写。

6学生完成课文中的习题。

7全班交流比一比谁的句子让我们眼前的画面形象

四、制作元旦联欢海报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他就是小A可是今天他却遇到了一个小难题想请同学们解决同学们愿意帮助他吗?

2范例欣赏了解海报。

(1)出示元旦海报请学生边看边想海报有什么特点?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2)学生交流。

3设计制作完成海报。

(1)说说本次海报的主题。(2)交流本次海报的内容。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创意。

(4)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

(5)教师巡视指导学生。

(6)展示评价提早完成的作品给其他同学以借鉴。

4评选海报举办专栏。

收齐学生作品办一期海报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圈画交流

 

 

 

 

 

 

 

 

 

 

背诵积累摘抄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