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新手到大师的五个阶段(七)

2023-03-10 12:40:32
标签: 转载

接前六篇(转载):

《从新手到大师的五个阶段(一)》

《从新手到大师的五个阶段(二)》

《从新手到大师的五个阶段(三)》

 《从新手到大师的五个阶段(四)》

《从新手到大师的五个阶段(五)》

《从新手到大师的五个阶段(六)》

八、如何提高自己的交易认知?

        提高交易的认知水平:

1,学习,求知若渴,多看书,看有干货的书;然后思考,看看现有的认知和书中的思想有什么差异,谁是对的。

     少看鸡汤,鸡汤除了在亏损的时候,用来自我安慰以外,其实没什么用。

2. 一定要做交易记录,交易记录要记详细,每笔进场的理由是什么,当时的计划是什么,当时的心态、情绪,都要记录,为了以后总结的时候用。

           关于写交易日志,你认真总结了,你才会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你忽略的,甚至自我感觉良好的,而且写总结这个东西,你越写越爱写,因为:第一,总结本来就是帮你大脑把知识、思路归纳和梳理的一个过程;第二,其实,写总结是交易员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交易员是一个很孤独的行业,交易是“内求”的行业

3,定期(比如3个月)统计和总结一次,哪些单是顺势,哪些是抄底摸顶,那些是震荡,胜率、赔率如何,当时的心态如何,频繁交易了多少次?重仓交易了多少次?情绪化交易了多少次?这些不良习惯造成了多少亏损?

         只有认知水平提高了,你才能把“熟知”变为“真知”,你才有从内心深刻体会,从产生克服不良习惯的动力。


九、不预判,只相信交易信号

       先讲一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离谓》。故事是说春秋时期一个叫邓析的人(据说是历史上律师的鼻祖),教人打官司的故事。郑国有个富人的父亲,不小心掉河里淹死了,被一个渔夫打捞了上来,渔夫向富人要了极高的价格,将富人的父亲尸体卖给富人,富人很不满,便去找邓析寻求解决办法。邓析告诉他:“不着急,他除了卖给你,还能卖给谁呢?”富者依计行事。过了几日,渔夫着急了,尸体腐烂发臭,他也去找邓析寻求意见,邓析告诉他:“不着急,他除了到你这儿买,还能到哪儿呢?”最后尸体烂在路边,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从逻辑上看,两套说法都没有错,但是为什么造成了很坏的结果呢?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逻辑是为意识服务的。哲学家奥修在他的《天下大道》中,做个一个比喻:“逻辑其实是个妓女,谁给钱就为谁服务”,虽然不太好听,但是很有道理。

        其实想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先有个念头(意识),然后才开始给它匹配一堆逻辑,或者说是借口,所以说逻辑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为意识服务的。

       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那就是所谓的各种证券分析师、股票评论员、投资专家在新闻中的逻辑,其实都不一定是真的事实,只是他们念头的副产品,你会发现他们“马后炮”水平很高,例如股市上涨了,他们会找出一堆逻辑和理由,像什么货币放水、地产放松、经济显好等,想找利多逻辑,一堆逻辑等着你捡;如果股市下跌了,一堆利空逻辑和理由全都出来,像什么国家想收紧货币政策、证监会调查股票坐庄、IPO较多等,想找利空逻辑,一堆逻辑等着你捡。欧元兑美元今天涨了,他们会找到一堆逻辑和理由为今天的大涨做出一堆解释(什么美国加息预期降低,什么欧洲CPI通胀增加,什么欧洲退出QE预期可能提前、、、)。任何一个时刻,都有利多逻辑和利空逻辑,所以无论行情涨跌,你都能很容易地事后诸葛亮地找到对应的逻辑不明白这个原理的朋友,很可能会认真学习这些逻辑,但是你会发现,如果你不是很资深的基本面研究者,那么这些逻辑永远只能事后解释,并不能用来预测行情,这些专家也会有预测,但是大部分都不准,即使准确,也是概率,偶尔猜对了罢了,因为下一次预测,他就会失效。

       《海龟交易法则》的丹尼斯知道这个道理,他在挑选优秀交易者的时候,有一条原则,就是如果这个交易者没有主见,听从了经纪商或者分析师的建议而改变自己的主意,那么他立刻会被交易团队开除。

 

         另外, 炒作的东西不一定是真东西,媒体需要题材做新闻,股票需要风口来炒作、拉高,政府需要热点做经济增长点,老百姓就被忽悠来忽悠去。像前几年炒作的3D打印机一样,其实这个东西30年前就有,没什么新意,发展到今天还是关键材料问题没有解决,所谓3D打印,就是把一堆粉状的材料粘合到了一起,硬度较低,放在旅游景区给游客打印个3D头像玩玩还行,工业上根本达不到应用级别的质量要求。

        逻辑还有一个危险性,就是如果你过于相信逻辑,逻辑会在交易中自我强化,你会在交易中变得固执,你的逻辑支持你做多,但是行情开始下跌,你就会搬出自己的逻辑,然后检查一遍,感觉没有错,然后就是盲目坚持,甚至还逆势加仓,最后造成亏损越来越大,等到你不得不怀疑自己的逻辑的时候,亏损已经很大了,无法挽回了。

这条原则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是很资深的基本面研究员,那么:

a,逻辑真的不重要,因为分析逻辑需要时间,逻辑对不对还需要检验,所以索罗斯有句名言,叫做:”有行情先入场,后分析。”

b, 不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坚持自己的交易系统才是王道,甚至不需要逻辑去交易,出现信号就入场,只相信交易信号。

 

十、不左不右,坚持交易系统

       我们做交易,其实要么是太左倾冒进,盲目放大胜率的可能性,表现往往是重仓操作、频繁操作,因为怕错过机会;要么就是太右倾,做单太谨小慎微,明明是很好的机会,不敢下单,眼看机会错失,又开始后悔不已或者不管什么情况,都用很小的单操作,甚至锁单套利,觉得这样永远不会爆仓,非常安全,交易了很久,收益不多,但是稳定,但是一旦遇到黑天鹅行情,或者大单边行情,最后的亏损还是大于盈利,“辛辛苦苦几十年,一觉回到解放前”。

       我们交易者不断地在左倾和右倾之间摇摆,变成了”冒进(重仓)--大亏损---谨慎---错过机会---冒进(重仓或者频繁交易)---大亏损----谨慎----错过机会、、、、、、”这样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不能左,也不能右,要保持前后交易的一致性,坚持交易系统。


十一、在行情探讨中表现沉默,只知道执行交易系统

        在“小学生”的层面,80%的人都处于一种盲目的自信,以为学习了技术指标,或者一堆交易方法以后,就可以实现稳定盈利了,其实不然。

       这里面引入了“老手”和“高手”的概念:

老手:手是在小学生的层面,盲目自信,以为自己知道,其实自己不知道,还到处高谈阔论,讲的都是看似深奥、实际没用的东西他们没有理解各种技术指标背后的意义,技术指标只不过是对最原始的价格数据进行二次加工而已,过度的解读技术指标,其实还不如看最原始的K线。

高手:高手不同,高手在别人谈论行情的时候,更多的是“沉默”,为什么会沉默?因为在他们看来,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他要做的只不过是对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预案而已。

        比如,高手在听两个人争论明天的股市行情到底是涨还是跌,就感觉跟两个人讨论明天的天气,到底是下雨还是晴天一样无聊。对于高手,不会考虑明天下不下雨,而是考虑明天带不带伞的问题(预案)。高手实在是懒得和别人争论,因为在高手的思维里,没有必然性,只有概率,你非要逼他预测明天的行情,他只会说:“明天行情会波动。”

           判断交易好坏的标准和世俗的标准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不做交易的朋友问你“最近交易做的怎么样?”,那么他意思很可能是:“你最近赚了多少钱?”,而如果你回答:“没赚钱,但最近很好地执行了交易规则”,他很可能不理解,甚至不屑、冷笑,你也不要和他争论,因为你明白争论无用,也没必要去争论,沉默,继续执行自己的交易规则就行,未来盈利自然会来。

        沉默其实是一种胸有成竹、自信的表现,也显示出了高手理解问题的方式,当你做好了一切可能性的预案以后,你已经波澜不惊了,甚至会感觉交易其实是一件挺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做好计划,然后看行情走就是了。     

---------------

相关的参考文章:

如何判断交易系统是否能盈利?

如何“炼出”自己的交易系统

交易系统如何“化繁为简”

大师给你交易系统,你是否就能盈利?

判断一个交易系统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才能有效地执行交易系统?

做交易,到底需要不需要预测?

一个能盈利的系统,我们为何也不容易执行?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