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录,美国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查理·芒格家族资产的主要管理者,曾被外界盛传为巴菲特继承人。
----------------------
基金管理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它和其它服务业相比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地方和其他的服务行业不一样?我认为有两点不一样。
第一点,基金这个行业里的用户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不知道、无法判断基金产品的好坏。这和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不太一样。比如一辆车,用户就可以告诉你,这辆车是好,还是不好;去吃饭,吃完饭就会知道这个餐馆的饭怎么样,服务如何;你去住一个酒店、买一件衣服……几乎所有的行业,判定产品好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客户的使用体验。但是基金管理行业绝大多数时候,绝大部分消费者,其实没有办法判断某个产品到底好,还是不好,也没有办法判断得到的服务是优秀的,还是劣质的。
不光是消费者、投资人,即使基金从业人员自己——包括今天在座有很多业界的顶级大佬——去判断基金管理业另外一个产品、另外一个服务的质量水平也很难,这是金融行业尤其是基金管理行业,与其它几乎所有服务性行业完全不同的地方。你给我一份业绩,如果只有一年两年的业绩,我完全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基金经理到底是不是优秀,(即便给我)五年、十年的业绩也没法判断,必须要看他投资的东西是什么,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能做出判断。正是因为没有办法判断(产品和服务的优劣),所以绝大部分理论都和屁股决定脑袋有关。
第二个特点,这个行业总体来说报酬高于其它几乎所有行业,也常常脱离对客户财富增长的贡献,实际上真正为客户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产品很多时候只是为基金从业人员自己提供了很高的回报。其定价结构基本上反映了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利益,几乎很少反映客户的利益。
一般的行业总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服务质量提高到很高的水平,让消费者看得很清楚,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溢价。但是基金管理这个行业无论好还是不好,大家的收费方法都是一样的,定价基本上是以净资产的比例计算,不管你是不是真正为客户赚到了钱,无论怎样的结果,你都会收一笔钱,特别是私募,收费的比例更高,高到离谱。你赚钱时收钱,亏钱的时候也要收钱,虽然客户可以去买被动型的指数基金,但即便你(基金经理)的业绩比指数基金差很多,你一样可以收很多的钱,这其实就很不合理。
大家想进入到这样一个行业,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行业的报酬,这个行业的报酬确实很高,但是这些从业人员是不是值那么高的报酬,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两个特点加在一起,就造成了这个行业一些很明显的弊病,例如,基金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参差不齐、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行业标准混乱不清,到处充斥着似是而非的说法和误导用户的谬论,有些哪怕是从业人员自己也弄不清楚。
第三个特点,
基金管理人,不容易划清自己的能力圈,容易自大自负,容易忽悠韭菜。 你去财经电视上张口评价所有的公司,马上告诉别人股票价格应该是什么样,你敢随便讲5000点太低了,大牛市马上要开始了,至少4000点应该抄底。
凡是把圈画得超过自己能力的人,最终一定会在某一个市场环境下把他自己彻底毁掉,市场本身就是发现你身上弱点的一个机制,你身上但凡有一点点不明白的地方,一定会在某一个状态下被无限放大,以至于把你彻底毁了。
做这个行业最根本的要求,是一定要在知识上做完完整整、百分之百诚实的人,千万不能骗自己,因为自己其实最好骗,尤其在这个行业里,只要屁股坐在这儿,你就可以告诉别人假话,假话说多了连你自己都信了。但是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投资人,一定在某种市场状态下彻底被毁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行业里面几乎产生不了很多长期的优秀投资人。
我们今天谈论的一些所谓明星投资人,有连续十几年20%的年回报率,可是最后一年关门的时候,一下子跌了百分之几十。他在最早创建基业的时候,基金规模很小,丢钱的时候基金的规模已经很大,最终为投资者亏损的钱,可能远远大于为投资者赚的钱,但是他自己赚的钱很多,如果从开头到结尾结算一下,他一分钱都不应该赚。这就是我前面说的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
短期的投资业绩常常受到整个市场运气的影响,和你个人能力无关,比如说给一个很短的时间,不要说1、2年,在任何时候,一两个礼拜,都会出现一些股神,在中国过去8个月里,都不知道出现了多少股神了,好多股神却最后跳楼了。在短期永远都可以有赢家有输家,但是长期的赢家就很少了,所以哪怕是1年、2年,甚至于3年5年,甚至于5年10年,很好的业绩常常也不能够去判定他未来的业绩如何。例如有人会告诉我他业绩很好,就说是5年、10年,如果我看不到他实际的投资结果,我仍然没有办法判断他的成功是因为运气,还是能力,这是判断投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运气还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