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大豆、豆粕、菜粕价格的季节性走势规律

(2023-02-21 23:08:59)
标签:

转载

分类: 交易感悟
作者---新微博:期货_操作手原微博  '期货操作手'  已被封杀)
    微信公众平台: 京城操盘手;ID:jingchengcaopanshou
---------------------------------------------------------------------- 
        季节性生产的产品特点是:其产量、价格及其期货价格都将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性规律是,不管是现货价格还是期货价格,在收获季节,其价格都将下降;而在消费季节,其价格都会上升。

一、豆粕季节性波动规律
      豆粕上市至今,先后经历2 轮大涨和4 轮小涨,并且在每个大的趋势中,也存在较多的小的波动,表现出了一些季节性的特征。
      豆粕是国内禽畜的主要饲料,禽畜存栏、补栏情况关系到豆粕的消费情况,从禽畜的补栏情况来看:
春节过后一个月(2—3 月)是畜禽存栏量较低的时期,需求量较低,而一般情况下,豆粕价格在第一季度出现全年低点。
3—4 月随着气温的回升,国内畜禽补栏量开始增加,对豆粕的需求也开始回升,豆粕价格从全年低点开始回升。
8、9、10 月份是我国生猪养殖的补栏季节,主要为春节的出栏做准备。因此,4 到10 月随着
饲料需求的回升,豆粕价格也逐渐攀升,进入全年的上行通道。

10 月以后,随着国内大豆和美国大豆的上市,国内压榨进入高潮,国内豆粕供应增加,但需求开始逐步下降,豆粕价格也随之回落。所以,如果从消费季节性判断各月份价格的强弱的话5、7、
8、9 月份价格要强于11、12、1、3 月份价格,反映在期货上可以认为5、7、8、9 月份相对11、12、1、3 月份较强。


二、菜粕的季节性规律
      受我国菜籽粕季节性生产以及菜籽粕饲料消费旺季和淡季明显的影响,我国菜籽粕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规律:
每年2—4月份,国产菜籽粕库存量较少,水产养殖开始增加,菜籽粕价格一般会出现上涨。
5—8月份,国产油菜籽开始集中上市,菜籽粕新增供给量大幅增加,国内菜籽粕价格常常出现下跌,在新季菜籽粕供应能力最强的6—7月价格往往跌至年内低点。
8—10月份,国产油菜籽榨季陆续结束,菜籽粕供应能力趋于减少,水产养殖却进入对菜籽粕需求的旺季,呈现供应预期减少和需求显著增加的供需格局,国内菜籽粕价格上涨趋势较为明显
11月份到来年2月份,水产养殖行业采购旺季结束,国内菜籽粕价格一般呈现稳定或小幅下降。
很明显,重点是6-7月份年内最低,和8-10月份的趋势性上涨。


三、大豆的季节性规律
     从大豆种植的季节性规律来看,我国与美国同处于北半球的相近纬度,大豆生长周期时间几乎一致。一般在5 月、6 月份开始播种,7 月上旬开花,7 月底结荚,8月下旬落叶,9 月份大豆基本完成饱荚阶段进入收割期。受大豆生长的周期性特征,大豆在不同月份的供给和消费情况也差异较大,从而使大豆期价表现出了季节性变动的特征。
  每年10 月北半球大豆集中上市,由此产生一个季节性的供应高峰,从而使价格达到新低。
   其实9 月份美国新年度大豆产量已近基本确定,期货市场有可能在此时提前到达谷底,但由于对新大豆的商业性需求或早期的具有破坏性的霜冻的担忧,直到10 月底才出现大幅跳水。

    10 月到次年2 月,价格稳步提高,主要是随着供应压力的逐渐减缓以及消费的稳步提高,从10 月开始到春节,大豆价格经历一个稳步攀升的阶段。这段时间南美大豆尚未成熟,大豆消耗主要依赖北半球刚收购的大豆以及库存,随着库存的减少,大豆价格也逐步爬升,特别是2 月因为春节的关系,价格加速上涨。

2-6 月为价格高峰平台期,2—6 月,北半球大豆逐渐被消耗,虽然南美大豆的收获从
3 月下旬已近开始,但集中上市的时期要到5 月份,再加上海运的时间,到达国内已
经是6、7 月份。再加上此时间段也是大豆的一个高消费期,因此价格一直保持高位整
理。
7 月份为相对低点,因为随着南美大豆的到港,对7 月大豆的价格形成了实际的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夏季的到来,棕榈油开始出现消费高峰,对豆油的替代作用开始显现,
从而抑制了大豆的需求。

     从供应方面来讲,10 月份左右北半球大豆集中上市供应期对市场的冲击力量较大,南美大豆上市对价格影响的程度相对较轻,分别对应10 月与7 月的两次低点,10 月的低
点位置更低新豆上市前则是供应的相对短缺期,分别对应的是9 月和5 月的相对高点,5 月的高点更高。


四、小麦的季节性规律
        一般来说,小麦的长期走势(三至五年)由宏观经济形势及粮食总供求关系决定;中期走势(一至两年)主要受年度产量预期、库存量变化以及相关农业政策、进出口政策的影响;短期走势(三至五个月)受季节性波动周期的影响比较大。
        我国冬小麦种植时间为10月上旬(寒露后)至下旬,小麦生育期为230天,收获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冬小麦生长期大约在8个月左右;春小麦播种期为3月底(4月初),收获期为8月底(9月初)。在此期间气候因素、生长情况、收获进度都会影响小麦产量,进而影响小麦价格。因此,可以说天气决定产量,天气决定价格。
      小麦价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规律:
一般的,每年冬麦上市后的七月份为小麦的供应旺季,价格最低。
从九月份开始,小麦消费进入旺季,现货价格稳步上升,春节左右,小麦消费进入高峰期,小麦价格也抵至年内高点。
春节过后价格逐步回落;
在四五月份青黄不接时,新小麦尚未上市前,价格会有上涨;
6月份后新小麦上市后,一直回落到六七月份的低价区。
       当然,受其它因素影响,这一规律也会有所变化,比如近年4、5月份小麦产区常常进行陈化粮、库存小麦的拍卖,制约了这一期间小麦价格的回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