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大兵老叶
微信公众平台:
京城操盘手;微信号:jingchengcaopanshou
-------------------------------------------------------------------------
一、讲故事的资本市场逻辑
对于股票而言,讲故事同样重要,大牛股很多产生于真正会讲故事的上市公司。
为什么?因为股价反映的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的预期,而未来的预期多建立在公司对外公布的战略愿景上,也就是公司对外讲的故事,股价的走势取决于多空双方的博弈,抛开系统性风险不谈,多空双方的博弈取决于对故事认可程度的博弈,当认同故事的资金力量占上风,股价上涨;当不认同故事的资金力量占上风,股价下跌。
因此,好的公司讲一个好故事很有必要。上市公司除了要具有优秀的管理团队、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等特质外,还要能生动具体地把符合公司实际的未来发展战略、运营蓝图等故事讲好、讲通、讲透。
某某斯基曾说过,文艺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而好的故事,也要基于公司实际实力,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好故事能给资本市场良好的想象空间和心理预期,从而为公司股价带来更好的行情。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又能为公司再融资和不断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好的故事,不但不会伤害公司的发展,反而有利于公司的良性循环。所以质地优良、成长性好,同时故事又讲的好的上市公司,大概率会产生大牛股。
大牛股多会讲故事,但会讲故事的未必会持续成为大牛股。讲故事本身并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故事太离谱,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哔);第二,投资人本身的投资研究能力和水平低(跟风投机者除外)。
因此,具体股价表现如何,跟两个关键因素相关:第一,故事的可实现性到底是大还是小?第二,市场上投资者对该故事的认知能力强还是弱?
二、讲故事的套路
然而,这年头,好公司讲好故事的少,不靠谱的公司讲不靠谱故事的居多。混迹资本市场多年,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一级市场股权投资项目看过无数,随口八一八那些不靠谱的故事。
这些不靠谱故事多有一共同点:爱蹭热点。历数过去六七年资本市场的热点潮流:垂直电商、O2O、互联网+、影视、游戏、互联网金融、直播、在线教育、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共享经济、跨境电商、VR/AR、人工智能,哪个风口吹来的时候,背后不是一群追风的?
跟风的不光是一级市场的创业项目,更有大量的上市公司,借着风口玩跨界经营或并购。比如,卖烟花的搞互联网金融、卖水泵的搞数字营销、搞钢结构的去开学校、做材料的去拍电影……
还得会华丽丽的包装,包装要尽量高大上,让你半懂不懂最好。这年头,干一行的叫细分行业龙头,干几行的叫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提供商:
做射频识别芯片,要说是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卖视频监控,得说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卖软件,得说自己是云平台运营服务商;卖电气设备的,终端上加个数据采集通信模块,就得说自己是大数据+某某云运营商;明明是做贸易的,也得改名叫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商;连倒卖流量的,都会说自己是移动互联网融合通信服务商;最无语的是,连某室内装修企业,都改名智慧云科技,主打智慧云装饰+VR概念……
好吧,你们赢了,这样下去,啥好词儿都让你们玩坏了。如此看来,直接改名“匹凸匹”的那家,倒是简单粗暴得可爱了。只能说,这辈子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们的套路。
同时,PPT要做的尽量完美。在过的大部分PPT中,公司战略没有不宏大的,发展前景没有不激动人心的,技术水平没有不领先的,管理团队没有不卓越的,市场空间没有不广阔的。
最关键的是,盈利预测没有不向上的。所有的盈利预测都是一条完美弧形的增长曲线或者是一条陡峭而惊艳的增长曲线,好像年复合增速预测没有30%以上都不好意思出来混。
为什么?稚嫩的研究员或者投资经理,在身经百战的企业老板面前,心里想的那点小算盘,人家门儿清,不就是想要一个预期的高增长来实现动态的低估值吗?那我给你一个高增长预测,让你能够说服自己,不在想投资和嫌估值高之间痛苦煎熬,“问心无愧”接受现在的高价入股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盈利预测没实现怎么办?没关系,反正也没有写在合同里,不用承担违约责任,投资者除了用脚投票、止损出局,也不能怎么样。
无非找几个理由解释一下:由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内部战略调整影响收入,或者新建项目、研发投入等各种新的原因,导致成本费用大幅增长等等。找个理由还不简单?谁让你当初钱多人傻呢?只是预测而已,你那么当真干嘛?所以,“讲故事”这无本万利的生意,为嘛不干?
你觉得这些套路很好识别?未必。远的不说,就说那个暴涨22倍的暴风科技,“大娱乐”故事包里VR、互联网视频、O2O、秀场、IP运营等等热门概念应有尽有,都是A股的稀罕货,怎不令人神往?
再说说那个盛产发布会和PPT的乐视网,“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全产业链激动人心,七大子生态振聋发聩,才搅得资本市场千亿资金翻腾,只是,“生态化反”(虽然不明白,但是觉得应该很厉害)言犹在耳,而故人已辞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三、故事的可实现性
按上文所述,对于投资者角度而言,提高认知能力就是防止被忽悠的关键了。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要去深究故事的可实现性,充分运用成熟的投资分析逻辑框架,来论证故事的可实现性,也就是对故事的逻辑进行证实和证伪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故事都有隐含的实现条件(假设前提),只不过投资者往往只关注到了故事,忽视了实现条件。比如,一个做汽车零部件自动化生产线集成的公司,这两年可能并不缺订单,但是需要的是大量的垫资去拿下项目,如果有充足的的资金,就能实现高增长的盈利预测,如果没有就实现不了。这里,资金就是隐含的实现条件。
又比如,某精细化工产品企业,不缺订单,供不应求。但是环保高压下,新建产能投产进度缓慢,产能成为增长瓶颈。这里,实现高增长盈利预测的隐含实现条件,就是新建产能投产。
上述这些隐含实现条件还算是比较正常的,而有些隐含条件只有理论上的可实现性。比如,理论上只要有足够多的资金支持,一些姿色平庸的公司也能成长为大公司,而事实上却不可能。比如,乐视网网要搞“七大生态”,理论上讲,每一个生态都有实现的可能,但是隐含条件是需要:
1、海量资金的注入,投千亿也许不够,投万亿总有可能?
2、具备成就各个生态的大量精英人才;
3、具备较强的执行力整合资金和人才资源;
4、竞争对手无法对其构成实质性威胁;
5、资金没有被滥用;
6、给予足够长的时间等待……
然而在实践中,这个世界恐怕不会如此这般厚爱一个人或一个公司。当然,这个世界上还有类似牟其中这种人,说要将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一个宽50公里的缺口,让印度洋暖流涌入大西北,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这个故事的隐含条件,估计连理论上的可实现性都没有。
因此,运用成熟的投资分析逻辑框架,来论证故事的可实现性,就是要去论证上述隐含条件是否可实现。需要去论证:行业市场空间是否真有那么大?公司在行业里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是否真具备?融资后在能否拥有行业竞争优势?公司的管理团队是否胜任实现战略目标的要求?收入增长是否具备现实的订单基础?客户对于该产品或者服务的认可程度?新客户的开拓周期和难度?商业模式快速复制的可行性?竞争对手的真实评价和现实威胁?跨界投资后如何面对全新的行业环境?跨界并购后业绩对赌的陷阱……不一而足,不同的商业模式形态万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去论证。
当然,即便自身尽力论证也未必能真的能实现证实或者证伪,也可能会有看走眼的时候。记住一句俗话:
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