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做中学——听《演一场皮影戏》有感(刊用稿)

(2013-04-07 21:22:29)
标签:

做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

选题课

教育

分类: 综合实践

本文刊载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31-2

在做中学

——听《演一场皮影戏》有感

江梅  

1213晚,笔者参与了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QQ群举行的《有趣的皮影戏》课例研讨活动。据在线研讨主持人沈旎和课例执教者何玲燕老师介绍,《有趣的皮影戏》是“演一场皮影戏”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第二部分——体验演出过程。该课例的成功展示,既浓缩了武昌区综合实践教研团队近两年的“有效教学”探索历程,又让观课和参与研讨老师深深感受到“基于真实任务,引发有意义的学习”实践课堂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循着沈旎老师的追溯,回顾一下《演一场皮影戏》的前身——“皮影戏的研究”(四年级的主题单元)。“……的研究”一直是综合实践课程极为流行的活动主题、课题表述方式(尤其是研究性学习领域)。当年,依据课型实施思路,武昌区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皮影戏的研究”时也在“选题课”上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孩子们脑海中冒出的问题不外乎是“皮影的种类、历史……”“最早的皮影是什么?”“最有名的皮影戏是什么?”“最古老的皮影戏是谁演的?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指向事实性知识,一般采用查资料的方式就可解决。然而,当指导老师带着四年级的学生去查资料、汇报结果的时候,却发现孩子们并不是真的对自己所提的问题感兴趣,不太爱听那些汇报。这种矛盾的现象引起了沈老师和团队成员的思考:选题课上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提出的所谓“感兴趣的问题”,未必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小学四年级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去“做”!因此,“皮影戏的研究”被更名为《演一场皮影戏》,教学目标与实施策略也相应改变。

听完沈老师对何老师课例背景的陈述,笔者起初是有颇多疑惑的(研讨前没来得及看课例设计和录像):“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分目标之一。因此,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便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整理资料,不也是在“做”中逐渐提高相应的能力吗?如果由于四年级学生“不太感兴趣”而回避,那哪个年段的学生才会真正喜欢“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活动?还有,在以往班级主题活动的实施中,我们大都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小主题,避免人员扎堆现象,以期交流时能共享更多的研究成果。让全班都来“演皮影戏”,会不会造成学生资源的浪费?

“有趣的皮影戏”还令笔者还回想起自己2008年指导三年级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情形和做法。当时,全班学生根据爱好分成七组,选择了以下研究内容:粤语、剪纸、西关建筑、粤菜、岭南画派、陶艺、客家围屋。由于活动开展得较为扎实,兼用了新兴的Moodle技术,该主题活动的中期交流和总结汇报课分获了在市、区公开课上展示的机会。不过,两节展示课能焕发出绚丽光彩,离不开幕后的“家长支持系统”。

沈旎老师在研讨中曾指出,较之皮影戏的研究”,“演一场皮影戏”的主题方式更具可操作性,其操作也更接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由此推论,同样是研究身边的传统文化,演一场皮影戏”当比“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先进。为了验证沈老师的结论,笔者以课堂为落脚点——认真观看了网上的《有趣的皮影戏》录像。

《有趣的皮影戏》课堂学习活动共有三大部分:一、回顾;二、问题解决(实践);三、汇报(3个组)。“回顾”部分,何玲燕老师请学生回忆专门看过的那场皮影戏,依次引出以下内容:1.“演一场皮影戏”的任务(老师布置的)。2.演出的要求:①戏的内容由各小组定;②演出长度2-3分钟;③演出时间为1130日。3.要做好的准备:皮影、灯光、布景、剧本。围绕剧本和皮影生成的新问题是:怎么做皮影?用什么材料?剧本怎样写?怎样表演……全班5个小组的活动方案中,最后一栏都填出了关于表演的问题,如,布景应该怎么做?怎么让皮影转身、跳?怎样让皮影更清晰?灯光怎么照?音乐怎么做?各小组把问题贴到黑板上后,王老师指导学生剔除同类,并把这些专门研究表演的问题称为“难点”。“问题解决”部分,老师先巧妙呈现一个学习支架——用视频播放“皮影戏幕布后的秘密”,为学生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做铺垫。其后,让各小组任选一个问题进行实践研究,通过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汇报”部分,3个小组展示了探究成果:组1:怎样让皮影更清晰——把皮影贴紧幕布;组2:皮影怎么腾云——捏着皮影的头、脚,快速翻身(需要合作);组3:皮影怎么变大——把皮影放近、放远。

对课例的琢磨让笔者明白,王老师的学生虽然全班都演皮影戏,但仍然是分了5个小组的,各自写剧本演戏,不存在学生资源的浪费现象。“有趣的皮影戏”中师生的活动重在“做”,这种做不同于空泛意义上的做,而是倡导一种“基于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凸显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我修正、完善。很多年前,我们就见过“包饺子”、“ 环保时装秀”等热热闹闹的主题活动,但有哪位老师注重过“真实情境下的问题产生、方法指导及能力提高”呢?笔者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主题也是内涵、外延宏大,过程颇为按部就班,学生收获犹如“蜻蜓点水”。曾经广为一线老师所熟悉的主题实施方式,值得审视、反思一番了!正如王老师在结课前总结的那样:“看一看、查一查资料不够,实践出真知。”实践,尤其是“基于真实任务驱动”的实践,对学生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助推甚大。

建构主义教学有一句很出名的话:真实的任务引发有意义的学习。美国的乔纳森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与合作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这些属性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也就是说,学习和教学活动应该支撑主动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与合作的学习这样一个综合体。对照《有趣的皮影戏》课例,真实任务就是“演一场皮影戏”,及围绕其生发的“真实细小的问题”。有意义的学习,体现在“怎样让皮影更清晰”、“皮影怎么腾云”、“皮影怎么变大”等问题的探究、解决上。各小组问题的解决,融合了小组成员主动的、建构的、有意图的、真实的与合作的学习。

是以,《有趣的皮影戏》启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课,要甄选“情境性的问题”——真实任务的完成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学习的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无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