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2011-09-25 20:39: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案选编 |
|
课 题 |
童趣 |
授课人 |
纪春玲 |
授课日期 |
2011.9 |
|
课标要求 |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 |
||||
|
教材分析 |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能简单介绍本文的作者;能解释重点字词。 2.能力目标:能将文章读得节奏分明,达到熟读的程度。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理解只有善于观察、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
||||
|
教学重点 |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
||||
|
教学难点 |
理解“为”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及用法。 |
||||
|
教学方法 |
讨论法、点拨法 |
||||
|
课型 |
阅读课 |
||||
|
板书设计 |
童
|
||||
|
教 |
|||
|
教学环节 |
教 |
学 生 活 动 |
活动意图 |
|
一、
二、
|
讲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2.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3.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第一遍:学生自读课文,将生字词用四方块画出。 第二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分停顿,体会文言文抑扬顿挫的读法。 第三遍:教师领读。 第四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第五遍:学生齐读。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藐小
癞蛤蟆 |
听 思考 领会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自读课文
听读
跟读 自由朗读 |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方法指导。
促使学生掌握文言文诵读方法
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
|
教 |
|||
|
教学环节 |
教 |
学 生 活 动 |
活动意图 |
|
三、
四、
五、讨论探究: |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释,如“必细察其纹理” 2.有的要用换字的方法解释,如“昂首观之”
1.分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领会课文大意。有什么疑问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询问老师。 2.交流: ①每个小组派两名同学串讲一个自然段的大意,一个同学读一句原文,另一个同学用加字、换字的方法,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一句的大意。 ②如有不准确之处,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最后教师相机点拨。
请同学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是什么?,即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童年趣事。(物外之趣)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件事。(观夏蚊、观虫斗) 3.这几件趣事是怎样得到的?(通过仔细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及联想得到物外之趣) |
听记 领会教师传授的方法
结合课文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集体交流
速读课文 思考交流 |
促使学生学会解释词语的基本方法
培养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探究能力。 |
|
课 题 |
童趣 |
授课人 |
纪春玲 |
授课日期 |
2011.9 |
|
课标要求 |
同第一课时 |
||||
|
教材分析 |
同第一课时 |
||||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能说出物外之趣的含义。 2.能力目标:能结合课文说出如何获得物外之趣,并且能当众说出自己的童年之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 |
||||
|
教学重点 |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美、发现善、发现巧,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
||||
|
教学难点 |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美、发现善、发现巧,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
||||
|
教学方法 |
讨论法、点拨法 |
||||
|
课型 |
阅读课 |
||||
|
板书设计 |
童
|
||||
|
教 |
|||
|
教学环节 |
教 |
学 生 活 动 |
活动意图 |
|
一、齐读课文:
二、分析第一自然段:
三、分析2—4自然段: |
齐读课文,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1.提问: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1.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
齐读课文 思考问题
参考注解 思考问题
揣摩语句的含义
学生思考:除了“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
熟悉课文内容,进入课堂情境
养成认真读书、思考问题的习惯 |
|
教 |
|||
|
教学环节 |
教 |
学 生 活 动 |
活动意图 |
|
四、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
1.从以下的活动中任选一项,在小组内探究。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②如果人教社编辑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观蚊飞想象为“鹤舞”,视土墙想像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时间真的是有限的,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有些问题未解决,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把探究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还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总觉得那么有趣,还可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童趣》。 同学们,让我们睁大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趣”、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巧”、生活中的“善”。 |
交流童年趣事
讨论交流
听教师讲述 |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欣赏水平
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美” “巧” “善” |
|
课后小结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