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景谷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纪实

(2015-03-13 10:42:39)
标签:

杂谈

景谷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纪实

作者:中国应急搜救中心

——李伟华 冯军 王海鹰

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鲁甸地震的伤痛尚未抚平,一场里氏6.6级地震突然降临在这个素有“无量宝地、佛迹仙踪”美誉的地方——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此次地震有着“震级高震源浅、震感强波及广、伤亡小损毁大、外伤轻内伤重”的灾情特点,给普洱景谷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与伤痛。

1.地震现场应急响应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地震应急II级响应,派出由 29人组成的工作组赶赴景谷地震灾区,指导地震应急工作。现场应急工作队于8日凌晨4点30分出发赶赴地震现场开展应急工作。云南省地震局派出60名地震现场工作队队员,携带4套流动测震仪、6套流动强震仪、3套短波电台,2辆应急指挥车、1辆后勤保障车及相关专业设备,赶赴灾区指导工作。

1.1灾评科考组分12个小组深入到普洱市景谷县永平镇、半坡乡、民乐镇、勐班乡、凤山乡、威远镇、正兴镇、益智乡、景谷乡和临沧市临翔区、双江县等开展烈度评定和灾害损失评估调查。

1.2震情监视组流动观测小组和强震观测小组,分别携带4套流动测震仪和6套流动强震仪赶赴震中,开展架设工作;震情监视小组留守指挥部开展震情会商,趋势研判 工作。

1.3宣传组完成新闻发布会通稿,全面报道现场工作队应急工作开展情况。

1.4科技保障组完成地震现场指挥部音视频会议系统架设,为指挥部提供图件等科技支撑,做好通信保障和短波基站值守工作。

2.地震现场工作

景谷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纪实

▲2014年10月9日麻栗坪村大岩脚组

2.1抢险救援。

根据震后记录的分布图,救援人员主要在可能的极震灾区搜索,在地震裂度区范围内再做详细排查、确认,救援队伍迅速到达,快速确定救援行动目标。同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加大震情跟踪监视工作,对出现的前兆资料变化进行及时分析,发现问题立即上报;抽调部分人员进一步做好正面舆论引导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大防震防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确保社会秩序良好,灾民情绪稳定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

2.2灾害调查。

地震应急救援抢险阶段基本结束后,立即转入临时安置阶段,为了详细核实灾情,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灾情调查,定时组织召开震后趋势会。经过认真分析地震序列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动态跟踪震区及附近地区71个测项的前兆监测数据变化,出现重大异常变化及时核实分析,实现震后趋势判定依据共享和前后方的有效联动。通过开展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和历史地震序列余震活动特征等对比研究,结合本次地震序列的动态变化特征,对震区地震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景谷地震特征分析

本次地震震中位于景谷县永平镇,发生在思茅-普洱地震带和耿马-澜沧地震带之间的普文断裂,距景谷县城24km,距澜沧江34km,距普洱市区80 km。

历史上该区域100km范围内,曾发生5级以上地震16次,6级以上地震11次,7级地震3次;震区地质地貌错综复杂,普文断裂带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1942年6.8级地震;最近一次为2007年的宁洱6.4级地震。

此次地震具有其特殊性,其特点是震级高,波及范围广,是云南省境内2000年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比云南鲁甸6.5级地震大1.5倍,波及范围广。大理、德宏、昆明等多地震感明显,地震造成1人遇难,8人重伤,324人受伤。但是,伤亡情况明显比鲁甸地震轻,初步分析,原因如下:

3.1房屋结构抗震性能较好。震中永平镇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虽然落后,但是自2007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连续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增加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举措,震区建筑物主要采用穿斗木质结构和砖混结构(具体如图示)。总体说来,抗震性能相对较好。

景谷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纪实

景谷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纪实

3.2当地人口密度较低。灾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3人,是全省平均值(每平方千米119人)的三分之一。

3.3当地植被茂密。该区域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超过70%,大大减轻了滚石、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影响。

3.4同量级地震对比加速度小。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仅5km, 地表振动强烈,是典型的浅源地震。但是,据云南省强震台网永平台记录,南北向的最大加速度6.3m/s,明显比鲁甸地震的加速度小。

4.地震应急工作的思考

根据此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的开展,结合此次地震的主要特征,为进一步推进抗震救灾能力建设,总结如下:

地震现场就是战场,如何打好一场抗震救灾的战役就需要多兵种,多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特别是与当地政府等相关救灾部门的配合。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4.1地理地貌优势。当地政府及当地相关救灾部门来说,在一些地势、地貌特殊且复杂的地区。他们就是搜救的向导和“活地图”。便于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及灾害评估等相关工作的展开。

4.2风土人情优势。在救援过程中,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其特有的风土人情,语言不通也成为阻碍救援队救援的一大问题,需要当地政府配合。

4.3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优势。当地政府熟悉社会情况,配合当地军队、公安、武装警察等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当地政府的宣传,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同时确保各项重要社会活动按计划照常进行。

注:本文内容截取自《中国地震应急救援》杂志 2015年1月期刊

[话筒]扫二维码关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微信

景谷地震现场应急工作纪实

@中国国际救援队 @救援君 整理出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