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国国际救援队
中国国际救援队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52
  • 关注人气:35,1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

(2010-10-06 14:15:56)
标签:

张玮玮

巴基斯坦

武警总医院

医疗队

刘春梅

娱乐

分类: 现场救援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

核心提示:

    80年罕见的洪水灾害,让巴基斯坦无数的灾民陷入困境。面对灾难,作为巴基斯坦最亲密的伙伴和邻国,中国政府和人民先后派出2批次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与灾区人民并肩作战。8月26日,带着对巴基斯坦人民的深情厚意,武警总医院国际救援医疗队动若风发,万里驰援。9月14日,第二批医疗队再次赴巴救援,短短10多天的时间,他们就救治患者近万人,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既要当好国家救援医疗队,又要当好武警部队代表队。”武警部队司令员王建平、政委许耀元先后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医疗队充分认清形势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为巩固中巴友谊多作贡献。坚定的话语,殷切的期望,成为这支国际救援医疗队全体将士的无穷动力,坚定了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考虑到巴基斯坦当地风俗,这次救援,总医院第二批救援队再次增加了女队员的数量,仅女文职人员就达到9名。面对高温天气、紧急复杂情况和高要求的国际救援环境,9名女文职人员与男队员们一起搭帐篷、卸装备、砸地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既当战斗员,又当保障队;既当护士,又勤杂工。尽管动作不够熟悉、经验不够丰富,但人人不怕苦累,个个争先恐后,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和人民争光,似金花朵朵,傲放巴国。

     不穿军装,却履行着与军人相同的岗位职责;不是军人,却和军人一样奋战在国际救援战场上。她们,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来自武警总医院的9名80后女文职人员。9月14日,她们随武警总医院第二批救援医疗队一起,飞赴巴基斯坦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在“中国流动医院”近20天的时间里,她们始终以微笑、热情和乐观感染着饱受灾难之苦的巴基斯坦灾民,用旗帜般的双手谱写了中巴友谊的动人乐章,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

人物小档案:
      赵冠华,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武警总医院儿科护士。出生于1984年1月16日,最爱说的一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

  赵冠华(右一)在留观室进行输液准备

赵冠华:“一针见血”的姑娘

     “国际医疗救援,光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非常过硬的技术水平。”说起赵冠华,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副院长梁立武说,小赵是在医院小儿科工作了5年的护士,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听说巴基斯坦灾区的妇科、儿科的病人特多,就主动请战,要求参加这次医疗救援。
     一次,留观帐篷里来了3名患儿。由于重症脱水和营养不良,这些患儿急需给予静脉补液进行生命支持,但由于他们四肢血管全部痉挛收缩,静脉穿刺的难度非常大。
     这是国际性场合,加之患儿病情较重,如果扎针失误肯定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损坏本国形象。这种情况,对于参加跨国救援的文职人员护士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上了战场就没有退路。此时,正在协助医生进行检查的赵冠华见状,没有丝毫犹豫,一把抓起止血带,仔细查看患儿血管,胸有成竹地拿起套管针,一针见血!须臾,又是一针见血……
     一连3名病人全部一次成功。周围的当地志愿者都瞪大了眼睛,似乎有些难以置信,纷纷竖起大姆指连声赞叹:“中国护士,真好样的! ”
     巴基斯坦海军的两名女军医闻讯专门来到“中国流动医院”进行参观,她们对中国医护人员的高效救治能力感到吃惊。

人物小档案:
      杨清萍,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武警总医院麻醉手术科护士。出生于1985年4月10日,最爱说的一句话:“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

巴基斯坦政府卫生部长邀请杨清萍(左二)合影留念

杨清萍:无可替代的手术护士

     “皮肤清洗、碘伏消毒、麻醉准备……”9月20日中午,武警总医院第二批赴巴基斯坦救援医疗队首例外科手术正紧张地进行着。30分钟后,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野战条件进开展外科手术,不仅要求医生的医术高,而且对手术护士的技术要求也很高。为了创造好的医疗环境,确保手的成功,“流动医院”唯一的手术护士杨清萍,冒着近40度的高温,反复对手术帐篷、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认真准备手术药品器材。一次术前准备,几乎要花去小杨两个多小时,术后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感谢中国医生,感谢中国护士,我会为天天为你们祈祷。”接受胸前巨大脓肿切开引流手术的当地患者艾哈迈德,亲身感受了中国医护人员的细心和责任,非常感动,不停地向医护人员致谢。
     “这次手术使用的野战式充气全封闭帐篷,需要手术护士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救援队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副院长梁立武说,杨清萍是救援队唯一的一名手术护士,所有手术室的耗材是杨清萍单独准备,所有手术和器械的洗消也都由她单独完成,可以说她在队里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9月19日,巴基斯坦政府卫生部长马卡德穆·沙哈布丁闻讯专门参观了手术帐篷,杨清萍细心周到的工作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了沙哈布丁的高度赞扬,他感动地再三邀请杨清萍合影留念。 

人物小档案:
     张玮玮,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武警总医院儿科护士。出生于1981年9月4日,最爱说的一句话:“用微笑打动每一个人。”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
张玮玮(左一)现场教灾区儿童如何洗手

张玮玮:来自中国的“微笑天使”

     “张护士的微笑时刻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温暖与关爱。”当地志愿者哈桑用这样的话来评价张玮玮,在分诊台工作的她,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虽然有口罩遮面,但丝毫挡不住她灿烂的微笑。
     在赴巴基斯坦救援之前,张玮玮曾因出色的护理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被患者称之为“微笑天使”。这位漂亮的护士日复一日地与每天前来就诊的巴基斯坦患者展示着“中国护士”的风采。
     “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关心的动作,带给患者的不仅是被尊重的感觉,还有身心的愉悦。”张玮玮说,她经常会兜里放点自己舍不得吃的糖块给患儿,被称为是“最有小孩缘”的人。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副院长梁立武告诉记者,在休息和工作间隙,他们可以经常看到,张玮玮被志愿者和患者拉着一起照相聊天,亲密程度俨然不分肤色和国籍。
    “两手交叉,前后搓洗……”张玮玮一边示范动作,一边微笑着用英语为当地灾民讲解如何正确洗手。为了普及疾病预防知识,培养灾民良好的卫生习惯,张玮玮还精心制作了卫生防疫课件,利用休息时间为患者进行授课,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普遍欢迎。

人物小档案:
      梅繁勃,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武警总医院干一科护师。出生于1983年8月6日,最爱说的一句话:“相逢是首歌。”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
梅繁勃(右一)在分诊台前引导患者就医

梅繁勃:为两届巴总理夫人当翻译

    “请问我可以帮助你吗?”这句话,梅繁勃每天都要用英语重复几百次。在患者和志愿者的眼里,小梅流利的英语口语和超强的沟通能力,已成为“中国流动医院”的一张“名片”。
     9月14日,总医院第二批赴巴基斯坦国际救援医疗队迅速展开了医疗救援工作。面对海量的患者,医疗队在“流动医院”入口处,专门搭起一个台子,设立了“导诊台”。连日来,梅繁勃一直坚守在又热又挤的导诊台前和当地志愿者一起,记录登记、解难答疑、提供导医,尽最大努力让每名患者都满意。有时,一天甚至要接待上千名患者。
    “对于巴基斯坦,我有一份更特殊的感情,因为我先后两次担任过巴基斯坦总理夫人的翻译。”说起这段特殊经历,小梅很兴奋。她说,这次救援,能发挥自己外语特长更好地服务巴基斯坦患者,心里非常高兴。
      作为巴基斯坦和中国武警总医院友谊的见证者,救援队首席医疗官梁立武说,前巴基斯坦总理夫人阿齐兹和现总理夫人基拉尼先后到武警总医院参观访问,都由梅繁勃担任现场口语翻译。面对数十名外宾和上级首长,小梅以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良好的礼仪服务赢得了外宾们的交口称赞。

人物小档案:
     蒋燕,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武警总医院胸外科护士。出生于1982年1月11日,最爱说的一句话:“人生不可缺少的是:自制的力量,冷静的头脑和希望的信心。”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
蒋燕正在配制消毒防疫药品

蒋燕:专与蚊蝇过不去的人

     “可恶的苍蝇,一见到你,我就觉得是我工作的失职。”文职人员护士蒋燕突然冒出的一句话,让大家啼笑皆非。
     一个文弱的女护士,套着厚厚的隔离衣、眼罩、口罩,房前屋后进行防疫消毒。刚开始,蒋燕对这项工作的确有些想不通。
    “出国救援,每一项工作都同等重要,尤其是灾区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更应该把它做好。”护理组组长宋慧娜的一句话,彻底解除了蒋燕的“思想疙瘩”。的确,洪灾后的巴基斯坦气温高、蚊蝇多,各类传染性疾病易传播,搞好消毒防疫工作对于救援医疗队顺利开展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但搞好消毒防疫并不象想象的喷喷药那样简单,药品的配制、喷洒时机、轻重缓急等等,可以说处处都有学问。
     为了收到更好的防疫效果,蒋燕利用休息时间,呆在角落处,拿着喷雾器、各种瓶子等进行分析研究。有时,药物不慎弄到皮肤上,灼痛难忍,就用清水冲冲,继续工作。
     每天,蒋燕都冒着室外40多度的高温进行喷洒消毒,房前屋后、医疗帐篷、厕所等每一处都不放过,即使是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也照样坚持。几天后,蚊蝇明显减少,偶尔飞来一两只不知趣的苍蝇,在蒋燕的眼里都是工作的失职。

人物小档案:
      刘春梅,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武警总医院骨科护师。出生于1982年5月13日,最爱说的一句话:“风雨之后见彩虹。”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
刘春梅(左一)和队友一起清点器材

刘春梅:既当护士又当“搬运工”

     虽然是80后,但已经在医院工作了6年时间,算得上文职人员中的“老护士”。在“中国流动医院”内,一提到刘春梅这个名字,从当地志愿者到救援队队员,大家没有不知道的。因为刘春梅对工作的一丝不苟的执著劲,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救援驻地,医疗队把救援耗材交给刘春梅分管。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不仅需要有男人的体力,更要有女孩的细心。当救援队医疗主管张开将这项工作交给刘春梅时,小刘很乐意地受领了任务。
     小刘经常冒着40左右的高温,一件一件的搬运整理统计,把每一张箱子都贴上标签,每一个物品都进行分类,甚至连耗材库的每一个角落都用抹布蘸上84消毒液,一点一点擦拭。
    “近60箱器材,从外面搬到帐篷里,再从帐篷内搬走,反复三次,真是难为她了。”护理组唯一的军人护士车琦与小刘同室而居,朝夕相处,在忙完自己的一摊工作后,也经常去帮帮小刘。她心疼地说,由于医疗帐篷的调整,器材库先后三次“搬家”,每次都是小刘利用休息时间“偷偷地”给搬了。
     当记者到耗材帐篷里采访时,竟然发现帐篷内外大到器材,小到一块纱布都整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连地面都擦得干干净净。

人物小档案:
     刘玲,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武警总医院妇产科护师。出生于1984年10月15日,最爱说的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刘玲(右一)和队友在一起

刘 玲:总能为别人着想的护士

     “作为护士,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先为别人着想。”采访时,刘玲这样告诉记者,为别人服务是一种幸福,为别人提供方便,自己也得到了方便。

     一次, 85岁的哮喘患者巴撒姆呼吸急促,神情焦虑,情况十分危险。经过医护人员的及时抢救,老人脱离了危险。

     在重症监护室,刘玲负责护理工作。然而,就在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时,突然停电。风扇一停,本来就闷热的帐篷就像一个旺火加热的“蒸笼”,呆在里面一会功夫就是一身水。

     为了确保患者因高温影响病情,刘玲赶紧找来一把纸扇,一边为老人扇风,一边为老人捶背,稳定老人的情绪。半个小时后,供电恢复了正常,而此时的刘玲浑身早已被汗水浸湿,轻轻一拧就能拧出水。

    此情此景,老人和家人十分感动,通过志愿者向她表达谢意:“感谢中国,感谢中国护士!”

     如果说在工作中,刘玲能视患人如亲人,那么,在生活中,刘玲也经常出一些新点子,为大家提供方便。救援队到达驻地后,因为条件有限,9个人打地铺挤睡在一间屋子。为避免衣服、鞋经常穿错,刘玲在屋外的地面上画上方格,写上每个人的名字。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谁穿错过鞋。

人物小档案:
      姜旸,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武警总医院南一科护师。出生于1984年8月2日,最爱说的一句话:“第一次参加国际救援,终身难忘。”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

姜旸(右一)和首席医疗官梁立武一起搬运物资

姜旸:文弱公主也很野

     初见姜旸,一头的短发,文静、漂亮,说话慢声细语,典型的“乖乖女”,怎么看也不像能打硬仗的“救援战士”。
     然而,这只是印象中的姜旸,事实则不然。到灾区后,姜旸和其他队员一起在烈日下工作,在各个帐篷间穿梭,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几天下来,颈后长满了痱子,皮肤也黑了,衣服头发也脏了……然而这些,姜旸似乎并没有太过于在意。
     一次,医疗队收治了一位患肺炎的百岁老人,高烧不止,咳嗽不停,更要命的是老人口中的浓痰不停地到处乱吐,连当地的志愿者也不愿靠前。
     看到干净的留观室被弄脏,姜旸急了,拿了一个污染垃圾桶和几块纱布就冲了过去,认真地帮老人擦拭干净,有好几次,暗黄色的浓痰差点弄到小姜身上。但她丝毫不予理会,坚持把所有的痰迹收拾干净。之后,她又耐心地坐到老人病床前,用手势和英语向老人说明随地乱吐痰的害处。
     老人目睹了这一切,感动不已,不好意思地通过志愿者向姜旸道歉,并表示感谢。输液结束后,患者病情得到了很大的好转,已走出“流动医院”大门的这位老人,又专门返回留观室找到正在工作的姜旸向她挥手道别。

人物小档案:
      李美妮,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队员、武警总医院神经外科护师。出生于1980年9月23日,最爱说的一句话:“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80后救援美女在巴基斯坦的精彩表现
 李美妮(左一)在专门开设的分诊台前进行导医

李美妮:有温暖感的女孩

     在救援医疗队中,要说最不引人注目的当数李美妮。这位参加过奥运医疗保障的陕西姑娘,不仅性格安静,而且乐于助人。和她相处,时时处处都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真诚的温暖。
    “这是我送给你的手镯,请你收下。”中秋节那天,志愿者考密为李美妮送上珍贵的中秋礼物——一串手镯。考密说,李美妮护士善解人意,和她在一起工作是一种享受。
     考密是当地的一名志愿者,由于英语口语不太标准,翻译起来总是比别的志愿者慢半拍,工作时或多或少总有一些自卑感。然而,自从和李美妮搭挡后,小李从没有因此着急过,每次总是耐心地和她沟通,甚至用肢体和眼神进行交流,一举一动都能让考密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考密十分感动。很快,她们的配合默契了起来,每天经过她们导医的患者甚至超过三四百人。
     还有一次,一名护理队员因劳累过度病倒。李美妮得知后,主动提出照顾,打饭、输液、测血压,一刻也不敢懈怠,为了照顾好病号,甚至彻夜不眠。护理组组长宋慧娜这样评价:“李美妮是一个永远让人觉得有温暖感的女孩。”

 

宣传科  姚洪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