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党支部更好地发挥先锋堡垒作用,是摆在各级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长期担负“中国国际救援队”任务的国家地震局、武警总医院和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在多次执行国际救援任务中,深入研究,不断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务实、有效,“生命线”作用无处不在彰显。
党支部工作融入巴基斯坦救援行动
80年一遇的洪水让巴基斯坦2000万灾民陷入困境,灾后的炎热潮湿天气和缺医少药,给当地妇女儿童带来严重的疾病威胁。8月25日,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60人飞赴巴基斯坦洪灾地区。上午9点,在首都机场举行完简短而庄严的出征仪式,救援队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飞赴巴基斯坦。
团结就是力量
救援队临时党支部第一次会议在专机刚进入平稳飞行状态就召开了,通报巴基斯坦灾情社情,统一思想,进行动员,明确分工。会议结束前,领队黄建发指挥全体队员合唱了一首《团结就是力量》。这是领队黄建发在每一次执行国际救援任务时,必定带领大家唱响的歌曲。当铿锵有力的歌声在明亮的机舱内响起,60名队员的心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大家齐心协力,视责任为己任,置使命高于生命。
由于巴基斯坦局势复杂,救援队专机在伊斯兰堡机场降落。应巴基斯坦政府请求,并在当地大使馆的协调下,领队黄建发果断选定南部的重灾区作为此次救援目的地。27日清晨,救援队从伊斯兰堡乘坐巴空军c-130飞机转至卡拉奇特达市。机舱内堆满了药品、器械和各种物资,队员们只能挤坐在狭小的空间内。机舱内空气浑浊,加之飞机长时间剧烈颠簸,有的队员开始呕吐。大家相互鼓励,老队员曹力开始为晕机的同事按摩穴位止吐,主任医师陈虹则不停地教队友憋气鼓腮消除耳部不适。到达卡拉奇机场后,队员们顾不上休息和吃饭,直接乘车赶往特达市。经过一天的辗转颠簸,于当地时间18点到达特达市,救援队员们顾不得旅途疲惫,一组人员徒手装卸18吨物资,另一组人员则背起药品,跟随救援队领队黄建发走向附近的灾民聚集点。
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指引方向
升旗仪式,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到达救灾国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只要五星红旗在晨曦中升起,每一名救援队员就能感受到自己与国家的责任和利益紧密相连,每一位巴基斯坦朋友看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就可以看到中国勇于承担负责任大国的勇气和能力。
28日早晨,阳光炽烈。为了尽快展开流动医院,救援队员不顾前一天的舟车劳顿和装卸物资的辛劳,开始搭建医疗帐篷。救援队员一鼓作气,仅用半天,就搭建起6顶医疗帐篷。不仅分设分诊留观帐篷、门诊帐篷、内科和外科帐篷,还专门设立了检查检验帐篷和药房。在短短的24小时里,这所按照国内二级医院配备的流动医院就接诊300余患者,医护人员们向对待亲人一样,精心救治着每一位求诊的巴基斯坦朋友。24岁的朱静是这次赴巴救援最小的女队员,在她眼里语言是唯一的障碍,没有种族区别,也没有性别和年龄的区别,所有的患者和她在国内治疗的患者毫无区别。越来越多的灾民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纷纷聚集而来。有的患者伤口让人目不忍睹,有的患儿奄奄一息,队员们尽最大努力给他们清创、包扎,控制感染,挽救生命。
29日下午5时,巴基斯坦内政部长马利克悄悄来到中国国际救援队流动医院。他先独自走访了每一顶医疗帐篷,看望了在帐篷里治疗的巴基斯坦患者,然后才与救援队领导见面。他对救援队领队黄建发说:“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好兄弟,你们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你们带来了最好的医生和设备,我衷心地感谢你们。”闻讯来流动医院参观的巴基斯坦三军总长瓦吉德上将,则用三个“非常”向医疗队副队长彭碧波表述了自己的看法:“非常好的医生!非常全的药房!非常棒的设备!”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
党支部是堡垒,是先锋。救援队每一名支委心往一处想,劲儿朝一处拧,树立起一个个标杆,成为队员们的学习榜样。领队黄建发时刻保持高度的工作激情,带领全体队员不断开创全新的救援领域。副领队王洪国每天带领队员做好安全和后勤保障工作,想法设法为大家改善伙食,解决后顾之忧。支委徐志忠则从早到晚协调各项外联工作,从迎接巴方高官慰问到转运危重患者,从寻找协调洁净水、租用车辆到购买安装空调,事无巨细,任劳任怨。
9月1日下午5点,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的流动医院已在炎炎烈日下接诊了700余位患者,就迎来了当地20年难得一遇的狂风暴雨。“我必须要去!输液帐篷里有病人!”就在大家纷纷撤入屋内时,副领队张利岩却冲入大雨中。转移病人、加固帐篷、守护物资,张利岩指挥医护人员分头行动,患者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继续接受治疗,而张利岩和其他医护人员从头到脚淋得透心凉。巴基斯坦患者和志愿者们看着中国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首先抢救和保护病人,一个个感动不已,他们拉着中国医生的手,不停地说:“谢谢中国朋友!”
救援队严格按照我党制度,每7人以上的小组都分设了党支部。三级党支部让救援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上传下达更加快捷高效。党支部每晚召开支部会议,讲评当日工作,通报联合国、巴方政府以及国内各类信息,及时总结经验,靠前分析形势和困难,共商解决途径。支部会议后,会议记录王海鹰在当晚就会将最新的情况简报整理上报,同时打印出文本,分别张贴在指挥帐篷和大门两侧的墙上。不论是当日菜谱,还是最新接诊疾病谱分析,都能在第一时间向每名队员公布。严谨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很好地调动了每名队员的主人翁意识,也激发了大家克服困难再接再励的勇气。
和谐环境生成战斗力
和谐的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亲如家人的队员在艰苦的环境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保持工作激情,不断创造战斗力。
8月31日21时,流动医院的营地平息了白日的喧闹,队员们都围坐在营房门前的台阶上,大家聚精会神地听光明日报驻巴基斯坦高级记者周戎即兴展开的一堂特殊的党课。周戎在流动医院里采访的过程中,深深地被每一名救援队员所打动,他在自己的长篇通讯中深情写道:“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下,他们始终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科学救援精神,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群体……”他无法按捺自己满怀情愫,主动要求为大家讲解巴基斯坦的国际形势、宗教习惯和外交礼仪,帮助大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深层次理解救援。
队员们每天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工作,白天汗水一遍遍洇湿衣服,晚上睡在露天的地铺上,但每个人都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持续多日的高强度救援工作中始终面带笑容做好每一项工作。
地表温度超过50摄氏度的高温,加上超重体力工作,让队员的体力消耗到极限,全天消耗矿泉水100余箱,平均每人15瓶水,领队黄建发调查了解到队员们全天没有上过厕所,十分担心队员们水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叮嘱队员必须补充糖盐水和维生素。
随着救援时间增长和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很多队员也开始出现健康隐患。检验师王贝晗只有一个肾,连日超负荷工作累得他高烧39.5度,但只要输完液退了烧,他转身就回检验帐篷继续工作。护理组组长张艳君是名回民,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和饮食的特殊限制,她的眼睛肿的只能睁开一条缝,她给自己开医嘱,服用利尿剂和激素,仍然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医生史宏志突发阑尾炎、工兵团战士顾龙患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都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工兵团士官林大幂每天在近40摄氏度高温的天气下,站在烈焰熊熊的炉火前挥铲做饭,手指磨起水泡,胳膊和腿上的汗毛全都被烧得一干二净,但始终坚持以优秀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中暑后队医给他输液,可是拔掉输液针头,他就开始工作。他说:“此次赴巴执行人道主义救援,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面对当地局势动荡,灾情特别严重,条件特别艰苦,我要发挥一名党员的作用,迎难而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队员们能够忘我工作,与党支部成员努力营造和谐环境分不开。支部成员不仅和大家同吃同住,而且积极掌握每名队员的思想、工作动态和身心健康情况。在救援队营地,经常可以看到支委成员和队员席地而坐,倾听队员心底的困惑,分析解决队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遇到队员身体不适,领队黄建发必定赶到床前,安排治疗和调休。支委彭碧波随时上一线替班,让疲劳队员保存体力。
9月4日上午,副领队王洪国向全队宣读了外交部、地震局的慰问信,来自祖国的亲切问候让队员们感受温暖,连日来高强度工作的疲劳似乎一扫而光。9月4日,儿科医生王军和皮肤科医生程纪群个人日接诊量均超过150人次,流动医院接诊人数突破5000大关。
一名党员就是一台播种机
一名党员就是一台播种机。60名队员中共有
名党员,这些党员用实际行动,不断在巴基斯坦的灾民心中播下中巴友谊的种子。
中国救援队在特达救灾的一举一动都被巴基斯坦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改善医疗帐篷条件,救援队想法设法买来4台空调安在帐篷里,但队员们每天仍然睡在露天的地铺。很多在附近执勤的巴基斯坦士兵很不解,问及原因,领队黄建发回答说:“空调是为巴基斯坦患者准备的。但因为晚上只能靠汽油发电照明,队员们都舍不得用空调。”
中国医疗队的英雄行为令巴基斯坦当地驻军十分感动,一位叫艾尔沙德的巴陆军中校这样对本报记者说,“什么叫同甘共苦,这就叫同甘共苦,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中国国际救援队每一次出国执行任务,既是对平时支部工作的有效检验,也是支部工作创新发展的实践良机。他们有信心结合执行多样化救援任务的实际,不断创新支部工作的有效形式,使支部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像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在机场所说的那样:“这是中国派往巴基斯坦的一支具备历史使命的队伍,我们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对这一友好的人道主义行动深表感动。中国一直在帮助巴基斯坦,特别是在它处于困难的时刻。今天中国国际救援队就要去巴基斯坦阻止疾病、抢救生命、治疗伤痛,从而点燃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