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 六年级10参观券的设计

(2011-11-03 08:50:04)
分类: 音乐、体育、美术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1. 本节课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生活中票券设计的基本要素、方法和规律。

参观券的产生是随着社会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生活不断提高、旅游市场日渐升温而迅速发展的,尤其是其中的设计理念和印刷水平也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如今,门券收藏已经发展成一种文化,2004年全国第十四届旅游门券展览在重庆开幕,112个门券收藏专题、400张展板、3600张贴片,30000余枚门票让门券收藏爱好者大开眼界。本课的设置也为学生们培养收藏情趣打下了基础。

我国的参观券种类繁多,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并学会用所学的技能、技法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2. 建议本课学习,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在开学初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参观券,包括旅游景点、名人故居、大型历史政治活动、车展、邮票展、画展、瓷器、工艺品展等门券,以备在教学中参考、借鉴和学习研究。

其次,教师要选出贴近学生、与美术学科及生活接近的门券,列出若干个专题,供学生课上创作时拓展思路。当然,所选内容还要与学生的表现能力相符。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教材在版式设计中,使用了国家博物馆作背景衬底,凸显了展览内容与政治、历史、艺术等主题的关系十分密切。

教材采用了跨页设计。其中的“中华的文明——世纪国宝展”“墨西哥古代文明——神秘的玛雅”都是曾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外历史文物展,而“非洲艺术大展”是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这三张参观券的艺术性较高,主题图案十分醒目,深色的衬底给人一种神秘感,包容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参观券上的文字,设计得各具特色,如“中华的文明——世纪国宝展”分别由黄底白字和褐色底红字组成,尽管都是宋体美术字,但由于有了大小的变化和英文字母的配合,更显得中华民族瑰宝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作品的右侧是一件唐代(618—907)石观音头像,藏于四川省博物馆。这件作品高41厘米,于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遗址出土。头像面修长,为初唐之作。头戴高耸花冠,冠的正上方是一趺坐的化佛,下方是牟尼宝珠,左右两边也有宝珠,周边花蔓缭绕。石像神情庄严,双目微垂,仿佛在凝神聆听。“世纪国宝展”文字集中在左侧,并衬以世纪坛建筑,越发引起人们参观的兴趣和愿望。

“非洲艺术大展”门票主体用黑色作衬底,票面选择了一件高36厘米的面具,并将面具一分为二展示在票面上方左右的显著位置,增添了票面的情趣。这件木雕是刚果(金)的作品,充分显示了非洲木雕特有的韵律和气质:粗犷而夸张、概括而变形、线条简洁生动。票面中心位置是纵行字“非洲艺术大展”并加有白边,非常醒目。另外,主办、承办单位,展览日期,参观时间、地点都用白色小号黑体字,十分清晰。票价及赞助商是黄色黑体字,另用白色英文字母,也显得富于变化。同时,在一组小号字体中,“票价:15元”,用稍大号的黑体,也显得十分突出。此外,票面上下方为绿色,上方有一标志及黄色文字“中国国际美术年系列展”,下方为“副券”(白字)及红色“1”“2”“3”厅的数字。整张票面设计精美,为展览增添了光彩。

“墨西哥古代文明——神秘的玛雅”的参观券也不失为一张充满异域风情的参观券设计佳作。票券上方是一行变体美术字,感觉金光灿灿,神秘莫测,下面是象征玛雅城市的金字塔。票券中部是一件周围刻满象形文字、中间装饰玛雅人物的石碑。石碑下方站立着身穿盛装的玛雅男子——高耸的羽冠、粗大的项链和精致的手镯、脚镯,都显示出他非同一般的身份。以下是票面的相关信息,文字安排既富于变化又错落统一、协调。

除此之外,教材第20页左侧还有一组书展及旅游景点的参观票券。值得一提的是书展票券,为了控制人员的数量,每一天票面的色彩各不相同,便于工作人员检阅。在此页下方是几位同学欣赏参观券的情景。

第21页有五张学生绘制的参观券作品,其中两张以建筑为主、三张以动物为主,票面设计活泼而生动。

主题文字、小组研究、作业提示等文字明确提示师生:好的设计是既实用又美观,同时构思要新颖,不仅可以作为凭证,同时又可以作为艺术品收藏;好的参观券处处体现了设计和创造。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参观券的组成。主体图案的多种表现形式:摄影、绘画、电脑合成,文字的主次、大小,字体的变化、统一,色彩的主、辅,主券、副券、存根的比例,票面的纵横等。

应会:结合生活中的展览,设计实用、美观、新颖的参观券。

2. 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设计在方便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设计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参观券的组成及表现形式,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制作参观券。

难点:图案、文字、色彩的协调统一,使用功能的完整。

(五)学习材料

教师准备:参观券、资料、课件、示范用纸、彩色笔、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不同的参观券、彩色纸、图画纸、彩色水笔、资料、图片。
(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课件出示迪斯尼乐园门口图片)

恩,都答对了,是迪斯尼乐园。看到米奇和米妮微笑着向你们敞开怀抱,你们是不是有难以抑制的喜悦,想要进去玩一玩?

看样子,同学们对里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这门是开着的,可是我们手上却少了一样东西,少了这样东西,我们是不能进去的,不然的话,门口的保安叔叔会把我们拦下来。你们猜猜,我们都少了哪样东西?

对,是门票,我们也把它称作参观券。没有它,我们哪个景点都进不去。

2、那我现在请同学来说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见过怎样的参观券?

你们的见识可真广,都见过这么多风格迥异的参观券。

3、参观券除了作为入门凭证外,还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纪念品和艺术品。把自己用过的参观券收藏起来,当以后我们回过头来翻看的时候,这些参观券便成为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参观券的设计》

(讲授新课)

1、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老师从网上收集的各种参观券。

2、(课件播放年代久远的参观券)他们的年纪可要比我们大得多,称得上是参观券家族中的老大哥了。看老大哥的体形都比较有个性吧,而且从颜色和图案上来看,都体现了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

3、(课件播放现代的参观券)有老大哥就有小弟,我们的小弟也毫不逊色,楞是卯足了劲抢老大哥的风头,让我们来看看小弟们的风采吧。小弟们的衣着打扮比起老大哥来,可时尚了不少。

4、看了参观券家族中的老大哥和小弟们,你们能说说它们的外形是怎么样的,你还见过其他形状的参观券吗?你发现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吗?都有哪些组成部分?(课件出示一张老的参观券与一张现代的参观券的对比)

都拥有主券、副券、存根三个部分。

5、你对参观券还有哪些了解呢?谁掌握的知识更丰富呢?那我们接下来进行一个比赛,先看一下比赛规则。(课件出示比赛规则:以大组为单位回答问题<一题限时1分钟>,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在本组不对答案进行补充的情况下,其他组可答,答对加分.分高组为冠军组.)

6、现在请同学们来看看接下来我们每组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快速地把课本翻到20页仔细观察书中的参观券。(课件出示四组题目)

   第一组:参观券中的标题都用了哪些字体?

    黑体、宋体、变体美术字等。

第二组:参观券中的主体图案可以有哪些表现形式?

 摄影、绘画、电脑合成作品等。

第三组:参观券中的色彩,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对比、呼应,和谐统一。

第四组: 参观券上的文字、色彩、图案与参观主题有哪些关系?

文字、色彩、图案与参观主题紧密联系。(以图衬托文字)

7、那刚才的比赛,看来各组的成绩都不相上下,老师再来两道抢答题。(课件出示)

1、怎样才能将参观券设计得有纪念意义、收藏价值?

       美观、实用、醒目等。

8、在这次比赛中,我们不仅充分展示了我们的智慧,也了解了参观券的设计中所要遵循的学问。我们首先要考虑它的外形与所要参观的内容相符,再来看看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还要写上它的票价(赠券除外),还有参观内容及注意事项,图片与文字的关系处理等等,还有很多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去自行解决的。

9、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其他同龄人的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来设计的。(插入学生作品)

10、            小设计师们,你们一定已经在心中构思好自己要做的参观券了吧。在动手之前,老师还要提一下这次作业的要求。(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

1、为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或展览设计一张参观券;

2、大胆创新,合理巧妙地进行设计;

3、造型美观,色彩搭配和谐。

为了你们顺利地完成作业,老师还要给你们一个设计指南。(出示指南)

  设计指南:

1、主体图案造型要充满主券,引人注意;

2、参观券名称色彩醒目;

3、券面色彩、图按设计协调,不影响主要文字。

好了,现在开始动手吧。

(教师巡回指导)

 将一些作业中优秀的作品给予表扬,欠缺的给予指导。

 (小结)

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设计的时候都非常地认真、仔细,而且个别同学还在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新,老师希望你们能将这分认真、仔细、创新带到你们的生活中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