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课标要求和全册教材分析
(2010-09-13 15:04: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二年级数学 |
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表内乘、除法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现行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变化较大。首先,在本册教材里集中安排表内乘法的教学,“表内乘法(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和2~6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倍”的概念。乘法口诀仍采用小九九。
四、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五、 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六、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本册实验教材则在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中,安排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册实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教学目标
(一) 数与运算
第二单元
第四单元
第六单元
(二)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
第三单元
第五单元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
(四)数学思想方法
第七单元
(五)数学实践活动
1.我长高了
2.看一看,摆一摆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