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行为研究法概述及其特点
(2014-11-20 10:01: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技术 |
【转】行为研究法概述及其特点
行为研究法概述
教育的研究方法没有一个不是直接涉及到“人”的行动,行动是教育实践与研究活动的本源。本章将重点从现代教育科研中如何凸现“人”的意义角度,去正确理解行动研究法的特殊意义和操作规范。
一、行动研究的意义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一种研究类型,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的,50年代甫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一开始就取得了不小的成绩。70年代以来由于其理论与操作的简便,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工作的欢迎,研究者本身在实践意义的研究中发挥了自我空前主观能动的积极作用。目前,也正在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领域科研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什么是行动研究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行动研究”词条的撰写人、澳大利亚的凯米斯(Kemmis,S)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虽然可以由个人完成,但是,行动者与局外人 (如参与行动的同事、研究者,督导者、师范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合作进行的行动研究是最具理性的力量,所以行动研究更倡导的是设计者、研究者和被实验者几个方面的协同作战的能力。并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获得实践操作与理论素养全方位能力的提高。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了脱离于个体行为的行动研究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和目标分类学等研究成果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倡导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行动研究法的理论意义涵盖很宽,它包括从实验过程本身就承认实验者与被研究对象的主体意义并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民主自由的崇高人文精神,高扬了一个“人”的高尚社会情操与运动中的精神风貌。站在现代教育的特定角度来审视行动研究法,我们会发现现代教育与行动研究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事情,居然也在今天的这个特定环境中,不谋而合地存在着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意义的特殊关联。
============================================================================================
如果我们从人类教育学的特定角度来看待问题,教育归根到底是针对“人”的行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活生生具有完整社会意义的人,所以一切漠视人本源的那些所谓教育研究注定是伪科学,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价值。行动研究从这一角度看有它自身的优势:
一、研究的主体性——“社会情景的参与者”。
这里的“参与者”也就是实践工作者、行动者甚至包括研究对象(学生这个主体)。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他们是被研究者,是研究者的客体或对象,而在行动研究中,他们也可以成研究的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局外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与行动的密切配合,提高自身存在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现代高科技那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文精神”,从一开始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学习与生存发展需要而设计的(比如手机与网络的现代化)。从实验的理论和操作经验上,也给我们提拱了许多直观并可借鉴的经验。
(1)共变效应:常规教育科学实验,其效度检测中有一个痕迹性问题,几乎所有实验都存在一个固有的尴尬,那就是许多非实验因素控制的不尽人意。比如考察加大训练量,可以提高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但有一个干扰因素几乎是无法控制的,那就是随着孩子们生理年龄的增大,学习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思维的逻辑能力与灵敏水平必然也随之提高,这有自然增长的缘故,不完全是加大训练而达成的唯一因素,最后导致实验的内在效度不明朗。而行动研究视上述所有因素为量变常模,参与实验过程的共变,共变效度的理论依据是:一般说来,所有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相应学习水平的增长是在变化,但这一变化对于所有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相对常量,既然是一个常数就不是一个随机变量,在行动研究法中它是学习行为中一个合理的变化,类似如此随年龄自然增长的常规变量,都可以设计成共变因素,不在测评的数据范围。这一教学型设计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研究的操作难度,实验者可以集中精力针对自变量来设计教学。在行动研究中有许多所谓变量是不能成其为主要实验检测数据的,它们包括以下几类
①自然变量,在常规教育环境中存在许多自然变量,不可以认真地将其都纳入实验的测量因素中。比如单纯记忆量(二年级比一年级认识单词要多)的积累、学习的经验值和许多基本学习能力(比如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操作熟练度。因为如此测量数据即使有显著性差异,也属正常教育的自然结果,是行动研究的附产品。
②同比变量,比如身高、体重、智力商数等与年龄成正比例增长的变量,既不是实验变量,也不可以作为干扰变量,属于大行动研究环境中的共变量。
③环境因素,许多由环境的直接原因造成的变异,可以不考考虑。比如停电造成的损失,环境引起的学习情绪波动,家庭与其它社会原因造成的学习失误等大环境因素。
由上述变量组成的研究被动,可以在行动研究中适时地加入一些针对性实验,有的放矢地即时解决。比如研究对象中总是有几个孩子的写字的能力很差,可以将他们在一定的时段组成一个针对性研究小组,直接告诉他们写的差距,激活他们对这一专项训练的动机,使其明确差距,找准追赶目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损失。这也是行动研究大环境的优势,在行动中改良,在研究中进步。
行动研究的共变效应因素是一个十分积极的因素,它在保证了自变量内在效度的前提条件下,前所未有的使原本困扰在高楼深院的研究理念,变得突具人情味和极强的操作性。
(2)修正效应:行动研究行进过程中的修正水平,是一个实验得以顺利实施并获得成功与否的唯一保证。因为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行动中的能力体现,所有理性思维的运用全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行动研究与常规教育研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修正”二字:
研究方式 |
设计方案 |
目标设置 |
结论方式 |
关键词 |
行动研究
|
设想——反思——修正 |
初级目标——修正目标 |
每次研究方案的总汇(教学设计) |
修正 |
常规研究
|
提出实验假设 |
被验证的实验假设 |
实验结论性测评(实验报告)
|
控制
|
常规研究为保证实验假设提出的验证目标不失偏颇,整个实验设计方案的关键词就是“控制”二字;而行动研究也有一个二字的关键词:“修正”。实验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得以逐次修正,研究对象、方法甚至于自变量和实验假设都可以修正,因为最终受益者必定是研究中不断改良研究过程的那些积极参与的行动者。
当然也不可讳言修正效应给每一次教学设计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研究目标的不确定。也正是因为行动研究具有太多“活的要素”,有可能造成新形势下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所谓“新鞋走老路”的错误,这就给我们新环境中从事全新研究事业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全新媒介的掌握;对全新研究方式的理解。
二、研究的目的性——“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
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以实践为研究的载体,以每一次要解决至少一个实际问题并最终提高研究者综合能力为唯一目标。所有的实验设计只有一个主题:即为实践本身的不断改良和完善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不是为了单纯理论上的产出。对行动的自身的研究,所关注的是社会实践中的独特问题、独特事件,对这些事件在社会情景中的独特表现、相关原因进行分析、阐释,揭示丰富多样的个性,使实践者了解到他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它随时会受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调整研究方法,甚至更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和开放性。
当教育运用行动研究的一般性方法时,行动研究的实践活动变得更加明晰、具体些了。因为教育研究的中心活动就是课堂教学,当然不排除针对其它教育活动(活动课、艺术能力训练)的研究。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有关课堂教学的设计从理论到实践的两个方面都变得成熟起来,使我们在研究之初对于初级目标的设置是一个极大地帮助。一般说来行动研究的目标比较明确,它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2)
(3)
三、研究的理论性——“反思”理性。对常规研究方式的理性“反思”,是行动研究的理论核心。
行动研究本质上是为了追求行动过程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设计性目标,旨在使教师与学习者共同获得一种内在启蒙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勇于打破常规模式,打开新的思考维度和新的探询方向,增强实践能力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创新”也就成为了研究不断追赶的目标。如此,行动研究就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研究”功能的界定——教育功能性或真理性知识的获得,而是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主动形成的过程,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并自我完善的行动过程。
“反思”理性同时否定或同时肯定单纯实践与单纯研究的作用,使行动中两者都自然产生一个趋中的特性。“反思”理性使我们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运用突然变得成熟起来,行动研究过程,所有的实践都可以上升为理论;同样所有的理论都时刻指导着实践。
(1)
行动研究法真的可以手到病除地解决此类长期教育的积弊吗?也不能!但行动研究法的操作过程却可以在实践中去修正这类训练,渐渐地精减并一定程度地改变策略,慢慢地总有解决问题的一天。
(2)
①基于“假设性理论意义”的反思。理论也真是那样的脆弱吗?教育实践中单纯理论的行动与理论不联系实际的行动一样的危险。理论好比建筑材料中的钢筋,实践犹如慢慢堆积的砖瓦水泥,要筑成现代教育的宏观大厦,你能说钢筋没有砖瓦水泥重要吗?,
②基于“过程性实践意义”的反思。这也正好印证了一句真理性格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改良教育的相关理论,并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还有什么方法比这一融实践、研究为一体的实验方式来得更便捷呢?行动研究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对研究理论的“反思”,但这一反思并不是淡化理论的作用,恰恰相反的是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极大地提高了相关理论的真正效用。
③基于“结论性思维”的反思。真正的研究成果应该在行动过程中,所有研究的参与者在有理论的指导下的每一次行动方式,既是充满理性思维的实践,也是对假设理论的再提炼。重要的是,研究者(师生双方)在如此的行动研究中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是研究过程中积累焉的最大价值的财富。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