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化”理论

(2010-10-29 13:37:57)
标签:

杂谈

 

来源:东方爱婴    时间:2007.03.20

http://www.babyex.cn/uploadfile/banner/ad350_250.jpg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是当今影响最为广泛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 “自我中心化”思想。皮亚杰所使用的“自我中心化”不具有利己主义、自我扩张、自我吹嘘等含义,他用这个概念来描述婴儿在发展中所处的状态:还不能把自我(self)和外界分开,婴儿首先感受到的是自身的内部或外部活动的反馈,但这种感受是无意识的,因而也并不意识自身的存在,尤其不能把自己与客体分开,从而也不能认识客体的独立存在。
  没有“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是婴儿“自我中心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事物只要超出婴儿的直接感知之外,似乎便不复存在。对他们来讲,外部世界只是一系列不稳定、不连贯的“动画片”,总在不断地变化,没有永久存在的东西。
  随着婴儿动作能力的增长和与客体相互作用经验的积累,在8—12月时终于产生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学会去寻找被隐藏起来的物体。这意味着他认识到客体独立于自我而存在,自我中心化现象有所下降。
  10—18个月的婴儿,物体无论换几个地方隐藏,只要在他看着的情况下,他都能在最后藏着的地方找到;但是如果物体最终藏到他没看见放进去藏起来的地方,他就不会继续寻找。
  到1岁半时,婴儿已经摆脱了那种不能分清主、客体,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中心化现象。婴儿会继续寻找被秘密隐藏起来的物体。他已经完全理解物体依旧存在,只是看不见了。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个体认识发展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但这并不是说明婴儿的自我中心化现象已经消失了,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化现象是婴儿成长过程中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中发生的一种认识上的倾向性特征,是婴幼儿时期心理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婴儿关于客体概念的发展,自我中心化现象就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注意:虽然婴儿时期的智力测试结果与长大后的智商相关不大,但“客体永久性”可以作为评价婴儿智力发展水平的一个依据。所以,多和宝宝玩玩“找藏玩具”的游戏吧,这对培养宝宝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都大有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