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北京拜访徐昕教授

标签:
转载 |
分类: 生活 |
2011年国庆,北京,晴与凉爽交织。
与徐昕教授事先约好,在西三环某地——他在北京的住所相聚。
颇费周折,倒不是徐昕老师家偏僻,而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嫌路近,拒载。路上,徐昕老师给我发短信,让我慢慢来,他在家,不急。我只能转一道地铁,两站公车,才来到徐昕老师的楼下,预备好请他题词的文房工具,特地选了一束康乃馨,表达我及西政人论坛对徐昕教授的敬意。
轻按门铃,开门迎接的便是徐昕老师,非常家居的穿着,橘红色的棉质T恤,西装裤,踏着拖鞋。一只大手伸了过来,紧紧握住我的手,欢迎欢迎。
向徐昕老师赠送了鲜花后,徐昕老师很客气的让我参观他在北京的新居。跃层式的建筑,二楼古朴典雅,学者气息;一楼是干爽清净,闲散风范。这是一个诗意的住所,住着一户诗意的人家。
占据最大位置的,还是他的书房,二楼一上楼便是一间大的书房,侧壁堆满了各式书籍,我细看了,除了法律之类的,还有历史,社会调查,乡土人情,批判哲学研究,文学小雅作品等等。而且不止一间,而是两间书房。与书房相比,老师儿子的卧室就显得很“瘦小”了。
我请徐昕老师为论坛题词,对这“突然袭击”,徐昕老师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连连说“我字写得难看,对不起大家”。我再三邀请,方才答应。我赶紧呈上墨笔和速写纸,工整的放在老师的书桌前,等待他的题字。
我本想拍张照片,但老师说,你一拍照我就很难思考了,索性我就在老师旁边的书架处翻阅起书籍了。我偷看了几眼老师,他非常认真,用废旧报纸做草稿,冥思,试写了一遍,觉得笔容易浸水,不断的修正。
过了十来分钟,徐昕老师写了两幅内容一致的题稿,仔细斟酌一番,他把认为略次一点(有些浸水)的留下来作为底稿,另一幅赠送给了西政人论坛。
徐昕老师盛情邀请我一起吃午饭,师母在厨房里忙碌着,徐昕老师要我品尝师母的手艺——他们都是江西人,尝尝江西菜。
饭前,徐昕老师打开了自己的藏酒柜,选了一瓶干红,说“刚开没多久的一瓶酒,咱们试试”。他给我盛了大半杯,他自己和师母倒了半杯。
师母是个贤惠的女性,饭前炖了鸡汤,里面放了些好的养身药材。我先喝了两小碗,岂是一个“爽”字了得。主菜是平菇烧鸡,还有江西带来的小竹笋,很有嚼头,风味各异。
我们的谈话还是不可避免的谈到西政,徐昕老师仿佛只有在谈到西政时,眼睛发出亮光,仿佛自己又回到了歌乐圣地。有一小插曲,席间,徐昕老师的儿子很安静的吃东西,不太搭话,徐昕老师问小家伙“是不是想念重庆了?”徐昕老师的儿子原先在巴蜀中学读书,现在也转到了北京某中学就读。其实,哪里是小儿子想回重庆了,而是徐昕教授想念重庆了吧。
前段时间,徐昕教授出了上联“追忆逝水年华,几多歌与乐”。我给出的下联是“辗转北迁岁月,今似良非乡”。徐昕老师只会把重庆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绝不会把北京视为自己的抱负之地。
谈起了去年他的出走,更是无奈兼心伤。其中细节我就不在这里多写,但环境的恶劣,让有识之士难以看到希望。正所谓人言可畏,离开,是客观环境所迫。
他觉得,沙坪坝老校区完全可以先作为学校研究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并静待土地升值。也许,在徐昕老师眼里,8个亿的补助,对歌乐故土,有些偏低。
徐昕老师仍然希望母校能够早日振兴,再度崛起——尽管他离开了这里,可他的关注从未离开。
对西政人论坛,徐昕老师充满了感情,他不吝赐教,对论坛的发展及论坛与北理工法学院的一些可合作的项目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相关工作西政人论坛已经开展,为了保密,暂且不铺开叙述。
我问徐昕老师,如有机会,还愿意回西政吗?“很难”,这是徐昕老师给出的答案。一是与工作合同有关,二是与现在的学校管理理念有关。
最后,徐昕老师送了三本亲笔签名的新作《诗性正义》送给我及西政人论坛,并再三嘱咐我,让我把他对西政同学们的问候,通过论坛转达到。其中两本将作为《西南会客厅》与《徐昕征联》的礼物送给论坛网友。如果你想得到的话,请尽快参加西政人论坛的在线交流与征联活动哦!
谢谢徐昕老师,给予我这样美好的一个上午,祝您在北京生活得幸福安康。
我本想拍张照片,但老师说,你一拍照我就很难思考了,索性我就在老师旁边的书架处翻阅起书籍了。我偷看了几眼老师,他非常认真,用废旧报纸做草稿,冥思,试写了一遍,觉得笔容易浸水,不断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