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img.163.com/movie/0412/24/bz4.jpg
法律,你的尺度在哪里?
——从电视连续剧《爱在哈佛》出发的思考
张福意
【片
名】:爱在哈佛
【领衔主演】:金来沅,金泰熙,李廷镇,金玟
【导 演】:李彰洙
【出品公司】:韩国SBS电视台
【影片类别】:爱情片,连续剧
【对白语言】:韩语/英语
【首
播】:2004年11月22日
【海报来源】:http://cimg.163.com/movie/0412/24/bz4.jpg
在哈佛大学,两颗年轻的心不期而遇。一位是来自韩国的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金贤宇,另一位是韩国移民的后代,自小在美国长大的哈佛医学院的学生李秀茵。那天,秀茵到酒店找自己的父亲,误走进刚刚入住的金贤宇的房间,在此后一系列的巧合与误解中,他们逐渐相识、相爱。虽然其中不免加入了一些为故事情节而设计的不尽如人意的事件,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爱情,最终他们走向了婚姻的殿堂。韩国电视剧《爱在哈佛》是一个美丽而纯情的校园爱情故事。
美丽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深刻的法律理念。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酒吧中,秀茵在和法学院另一位学生洪政民约会时
(二人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但最终因洪的一些缺陷而让他失去了秀茵),酒吧的一个顾客得了一种急性病必须进行喉管切割手术以帮助他进行呼吸,否则超过一定的时间病人将会窒息而死。在救护车没有赶到的情况下,尚为哈佛医学院学生而没有医师职业资格的秀茵为病人进行了手术,病人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却在进入医院后陷入昏迷状态。秀茵的行为违反了美国的法律。为此,病人的家属在律师的建议下起诉秀茵和哈佛医学院。如果患者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话,起诉方很可能胜诉。因此,秀茵面临着被退学的危险,而且可能要支付巨额赔偿。在这种情况下,法学院的金贤宇在凯恩斯教授给他推荐的书中找到了有利的先例——撒玛利亚人的法律,最终使秀茵摆脱了困境。
金贤宇所引用的撒玛利亚人的法律(good Samaritan
law),其含义是:出于道德上的约束而对处于危难之中的人给予救助,或许会出现不如所愿的结果,但可以因施助者实施行为时本身具有良好的道德愿望而免责。在可以引用先例的法律制度中,这一点是积极而有效的。这一典故出自《圣经》,亦可称作“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在《圣经·路加福音10》中,有一个律法师(an
expert in law
)试探耶稣怎样才可以获得永生。耶稣问他律法上是怎么写的?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而且“要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那人又问耶稣,“谁是我的邻居呢?”耶稣回答: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去耶利哥,落到了一群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了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后丢下他走了。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但从他身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末人(Levite)来到这个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他的身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
在今天我们的理解中,撒玛利亚人的法律是指,对于那些根据法律规则既没有法定义务也没有约定义务、或者说与自己先前的行为没有任何关联,而只是出于道德的约束去救助他人的人,若出现不良好的结果,法院可以在考量其良好愿望的前提下免除其法律责任。正如剧中洪政民在劝说秀茵不要动手时,秀茵拒绝了,而当裁判者问及秀茵当时有没有想到自己还没有行医资格时,秀茵说自己想到的只是救人,因为在那一刻,救人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样的情行下,我们的讨论牵涉到了法律与道德的两难。虽然秀茵最终被免责,但我们究竟是基于道德的约束中去施助,还是遵守法律刚性的规定而守法,往往是一个两难选择。于是,我们不得不追问,法律,你的尺度在哪里?
法律的目的似乎是定纷止争,但在立法往往很难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前景预料,例外会永远存在。在判例法国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影片那样的结局,但在我们国家呢?在中国,有人将good
Samaritan
law译作《见义勇为法》,或许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我们都清楚现代意义的法律从西方而来,一开始时就有填补维权缺陷之目的,其理想状态在于平衡各方。但法律也应该以人为本——在此我并不想将法律解释为口号式的空洞的东西,但法律的确应当真正地尊重人。西方法律本身无法脱离其与宗教的内在牵连,good
Samaritan
law所倡导的正是规范人们道德的一种努力,因为尊重人,所以我们努力去改善人的生存境遇。从更宽泛的意义而言,这种基于道德的约束而给予救助的人应当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当然,救助有成有败,如果我们仅以成败而区别救助者的社会认可,则导致的结果就是,救助者在施助时首先想到自己行为的结果会怎样,在理性人趋利避害的动机影响下自然而然会导致更多的见义而不敢勇为,不予以救助。或许有人会认为法律介入道德是一种失败,或许有人会认为对于施救者的本身愿望之确定会相当困难,但我想强调,我们过的是人的生活,必须对人予以尊重!
今天的中国,人很浮躁,道德水准下降……,这些可谓普遍的现象。但有多少人追问过为什么,其背后是否存在制度本身的原因。因为“为”与“不为”是一样的,甚至
“为”不仅没有制度上的激励,还可能带来“惩罚”。试想倘若秀茵被退学,那么对她一生的影响将是什么?对人生与人心的理解又会是什么?我们总是为人们的见义不为而谴责,总是为道德的沦落而忧虑,我们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为什么,是否想过法律的尺度究竟应该放在什么样的位置。
法律,你的尺度在哪里?或许回答是艰难的,因为涉及的问题太多。美国人引用那个《圣经》中的古老故事并不仅仅是其国人宗教情结的一个反映,它还有着更为深厚而宽广的理解。法律,你的尺度在哪里?在一个社会中,道德的缺失将会使法律运作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道德沦丧的法治社会岂不是一个十分可笑的组合?!法律,你的尺度在哪里?或许我们应该相信耶稣所言。耶稣问律法师:“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那位落难之人的邻居呢?律法师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做吧。”在对于人生与人心的理解中,请不要片面地将它理解为仅仅是一个宗教理念!
本文载徐昕主编:《影像中的司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