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的黯淡与叶子菁的完美
——看《国家公诉》
张
雷
【片
名】:国家公诉
【原
著】:周梅森
【编
剧】:周梅森
【导
演】:蒋绍华
【主
演】:斯琴高娃,高明,郭凯敏
【地
区】:中国
【出
品】: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北京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看《国家公诉》,我既为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也因其中政治斗争的复杂而惊叹。这部电视剧很精彩也很深刻,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合乎情理,也接近现实。正因为其贴近实际,我们更可以透过故事情节,对其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跌宕曲折的情节,从常山市的一起失火案开始。一场大火令常山市损失惨重,156人在大火中丧生的后果更是震惊全省和全国。于是,事故的原因调查和责任追究不可避免。随着公安局和检察院调查的深入,案情逐渐浮出水面。事故的性质是失火,这意味着很多领导将被追究责任,其中包括常务副省长王长恭在常山的心腹,还包括他曾经的红颜知己。于是,王长恭以保护干部为名,要求以检察院听从招呼,将案件定性为放火。但检察长叶子菁却偏偏不听领导的安排,她坚持给常山市人民、给156个亡魂以真相和正义,矛盾由此开始,正常运作的司法过程不再平静。司法的程序开始演化成一场政治斗争。
权力的威胁、人身的危险、生命的危机都接踵而至。司法程序在紧张的政治斗争中前行,而正义的脚步也如履薄冰。但邪恶终究压不住正气,像气泡慢慢在正义的空气中破灭。叶子菁的态度获得了市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她终于顶住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了包括王长恭在内众多领导的渎职或经济犯罪的证据,而这些犯罪正与失火案有关。正是叶子菁的坚持和无畏为该案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叶子菁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为了还人民以真相,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为了正义的信念,她宁愿职务不保也绝不妥协,愿意用自己去交换人质。在她眼中,正义如此神圣,以至于生命也可放弃。而当我们感动于叶子菁的精神时,也会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那就是作为检察长的她是如此完美。她拥有维护正义、唯法是尊的法治精神,有着奋不顾身、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有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超强的工作能力,这些使她在凶险的政治斗争中坚持不妥协,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不过,现实中我们不能有太多这样的期待,所以我们宁愿在剧情中感动。但感动不能代替思索,叶子菁诚然是完美的,但实际上也正因其完美而凸显了法律和司法的黯淡。因为如果叶子菁不是完美的,在案件侦查和审理过程的任何时候,她都会或妥协或失败。然而,当我们把正义的实现诉诸检察长的完美而不是制度的合理性时,这是否显得过于软弱无力?
我们当然为叶子菁的胜利而欢呼,因为我们渴望156个亡魂可以在地下安息,更渴望法律的尊严和正义得以维护。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正义的胜利是那么艰难也那么偶然。如果市人大主任陈汉杰是王长恭的心腹而非其曾经的对手,如果市委书记唐朝阳没有无畏的品质和坚定的立场,叶子菁也许早已被调离检察长的职位;而如果叶子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检察长,她也可能早已妥协,案件的结果或许就是截然相反。叶子菁胜利了,正义并未姗姗来迟,只是当把正义的实现诉诸人格的完美时,我们终归不免有几分叹息。毕竟人性是有弱点的,预设的制度有什么理由依赖于人们的无私或崇高呢?
叶子菁是完美的,但现实社会中的“叶子菁”却是稀缺的。毕竟,检察官都是常人,我们没有理由期待司法人员在凶险的政治斗争中都能站在正义一边艰难地应对,在职务不保之际还坚持担当公义的守护神,同理也没有理由期待所有的司法人员都是完美的“叶子菁”。美国宪法的设计者们所设想的美国政府是由中等道德品质的人组成便可以运作良好的政府,这也许会给我们某种启发。叶子菁诚然完美,一如中国历代讴歌的包公和海瑞——包公铁面无私,海瑞一身正气,但冤案却从未绝迹。叶子菁的完美形象也许正是人治思想中对清官追求的继续。正义恒定的实现不应依赖于人格的完美,而应依靠制度的合理性。
人格的完美当然值得赞颂,但把正义的实现诉诸于人格的完美终归是某种悲哀。因此也许应该追问,到底是什么使叶子菁在一宗普通的失火案件中显得如此完美?正所谓时事造英雄,叶子菁当然高尚,但也只有在需求这种高尚的情境中高尚才得以彰显。实际上正是凶险的政治斗争才使叶子菁的品格得以展现,从而成就了她形象的完美。她敢于面对穷途末路的劫匪挺身而出,面临上级政治压力和被撤职的危险时表现出绝不妥协的精神和气魄,这些确实令人钦佩。只是一宗失火案何以会变成一场白热化的政治斗争?失火的严重程度、王长恭在常山的复杂关系是主要原因,但这一切并非偶然,如果这场政治斗争不发生于常山,也会发生于其他地方,不因失火案而起,也会由其他案件而致。问题的关键在于司法体制及其运作的政治化,在于司法机构在国家的权力体系中缺乏独立性,而只作为政治运作的一个部分而存在。有人说,在西方法治国家,任何政治问题都有可能转化为法律问题来解决;而在中国,任何法律问题都有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故事所反映的仅是个案,现实中不会每一次正义的实现都这么艰难,但它所展现的制度状况却是真实而普遍的。对叶子菁完美人格的依赖,恰好反映了当今现实的司法体制的黯淡。
有人评价,《国家公诉》这部作品开始了通过法律反击腐败的思考。与稍早的《绝对权力》相比,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的话,但《国家公诉》要比《绝对权力》在制度构建的意义上更为科学。《绝对权力》对腐败原因的制度性反省表现了政治反腐的倾向,但对司法制度的关注是非常有限的,反腐的成功更依赖于政治斗争。而在《国家公诉》中,司法制度被置于主角的位置(尽管其实际作用有限),同时在情节的安排中,也真正实现了以司法为主导的下级对上级的胜利。这些安排淡化了反腐斗争中政治的色彩,而以法律为重要武器和唯一准绳。但不得不承认,《国家公诉》所表现的司法体制及其运作,亦未能担当起通过法律反击腐败这一重任。不过我们不能苛求作品本身,因为文学反映现实,这原本就是中国的现实状况,如果现实不比这更差的话。
叶子菁胜利了,但胜利的取得是那么艰难也那么偶然,我们在欢欣与钦佩的同时,也会有几分失落和不满足。叶子菁竭尽全力发现案件真实,为常山市人民和156个亡魂接近正义而几乎心力憔悴,她作为检察长的人格是如此完美。只是不知,现实中还有多少类似于常山失火案之类的案件正在发生,也不知现实中还有多少检察长像叶子菁一样完美。
本文载徐昕主编:《影像中的司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