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位于北京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的碧云寺,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才具今的规模。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每进院落各具特色,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整个寺院,由山门至寺后石塔,高度相差一百余米。在中轴线上的前几重佛殿均为明代遗物,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碧云寺山门前有石桥一座,紧靠山门是一对石狮子,蹲坐于须弥座上,身躯瘦长,威武如生。石狮为魏忠贤所造,是明代极有艺术性的石雕。山门迎面是哼哈二将殿,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歇山灰瓦顶,檐下饰有斗拱。泥质彩塑二将像,分别站立大殿两侧,高约4.8米,形象逼真,色彩鲜明,体态刚劲,是一对价值极高的雕塑艺术品。哼哈二将殿两侧分列钟楼和鼓楼,形成第一进院落。这座院落的正殿是弥勒佛殿,原有四大天王像毁于北洋军阀时期,现殿内只剩下弥勒佛像。殿前设有月台,台上矗立八棱经幢二座,上面遍刻经咒。寺庙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坐像,左有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右有阿难尊者和普贤菩萨。山墙上的壁塑放置姿态各异、形象活泼的彩塑十八罗汉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云山缥缈的境界,形之于立体雕塑上,增强了立体感与真实感,堪为明代艺术珍品。释迦牟尼塑像后是观音菩萨以及善财、龙王、龙女、韦陀等像,四周衬以观音菩萨悬塑,以及山石云海等,同前殿浑然成为一个整体。大殿后有八角形碑亭,碑亭内立有乾隆御笔石碑,记述了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间重修碧云寺的情况。塔院位于寺院最后,院内南部有雕工精致的汉白玉石牌坊,牌坊两侧各有八字形石雕照壁,照壁正面刻八个历史人物浮雕,并有题名,左有蔺相如为节,李密为孝,诸葛孔明为忠,陶渊明为廉;右有狄亡杰为孝,文天祥为忠,赵壁为廉,谢玄为节。照壁小额枋刻有八个大字,左为“精诚贯日”,右为“节义凌霄”。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建於乾隆十三年(7748年)。塔仿北京五搭寺形状建造。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分搭基、宝座、塔身三层。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三石砌成,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整个金刚宝座塔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精致浮雕,皆根据西藏地区传统雕像而刻造。碧云寺从建成到今天,已历数百年岁月,十年浩劫碧云寺也遭不幸,大部分塑像毁于一旦。近年来,园林工人对这座人们喜爱的古刹进行修整油饰,碧云寺重新焕发了生机。碧云寺是明清时期建筑的代表作品,它体现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寺院既保留了明代佛寺的禅宗特点,又吸收和发展了佛教迷宗的建筑风格,且具备皇宫气势。1957年政府将该寺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