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今日栗乡》停刊日(转)

(2020-03-01 12:55:00)
分类: 心灵鸡汤

那些年用青春写就的编辑部的故事——写在《今日栗乡》停刊日

原创 傅卿和

2019年12月26日,第1869期,《今日栗乡》停刊号正式发出,标志着这份存在16年的机关内刊的生命告一段落,作为一份有水准有情怀的基层党刊,她的传播成果和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而她培养出来的一支有生力量更是她指向未来的一笔巨大财富,正是这群年轻人,在这一天共同发出了最真诚的告白,来告别这份陪伴了很多人许久的刊物。

在编辑部的每一天,我们学着用笔记录社会的真相,用自律砥砺自己的真心,和可爱的同事们分享着美好的真情。这里是一个基层的学术文化高地,一所集萃了一方思想艺术精华的学校,这里是我们曾经的家,也将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以文字之名

遥想当初,我们这些游子被一通乡音浓郁的电话,从漂泊的各地召唤回来。有的是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安定生活,有的是为了追随爱情而来,还有的是正面临生活的危难,恰巧停泊到了《今日栗乡》的港口,比如我。当初,年轻的我们并未意识到在这里会有怎样的际遇。而编辑部却给了我们最珍贵的平台,对我们敞开了最坦诚的胸怀。

这一切都是以文字之名。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即便是一份没有正式刊号的基层党刊,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依然戴上了新闻创作的光环。以文字之名,编辑部记者的身份给了我们巨大的空间和极大的自由,可以去靠近真、善、美的标准,甚至去进行一些关于永恒的思考。

在编辑部领导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认真记录着迁西发展变化的每一次脉动,书写着栗乡大地上激荡人心的人和事。一部相机一支笔,我们可以穿梭在栗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去贴近她了解她。

一方书桌,几番春夏,眼观屏,屏对心,十指跳跃捕捉着世事百态,其实是在耕耘着自己的大脑皮层,一点点打通心灵和世界的隔阂。这样的工作状态很像是一种自我的修行,让我获益良多。而书桌之外,这份以交流沟通为核心的工作,让我得以认识各个领域的很多优秀的人,衍生出很多珍贵的缘分,给我的人生增添了无限的精彩。

因为持续不断的书写栗乡故事,2012年1月,编辑部推选我为迁西县政协第八届政协委员,我把这当成是一份珍贵的荣誉,是家乡对我努力的一种认可。我从拿着相机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我亲身体验基层行政体制的运行,对多年的课本所学和当今社会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曾经在课堂上,新闻和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阐述的难点,在《今日栗乡》编辑部的经历让我对这一命题有了深刻的体会。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特点,同时也是新闻创作的基本原则,但是,好的新闻作品需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作者的精神审美和创作情感代表了新闻作品的文化档次。

在《今日栗乡》这个小小的编辑部里,却有一群人在努力做着这样一件事,十几年如一日,在字斟句酌严谨撰写的同时,总是试图加入一些更多的什么,从而让这些文字能更有温度,不去管到底有多少读者,是否有人能够真正的领悟。这些人在现实和理想中博弈着一个最佳平衡,在俗世中描绘一个想往,给自己,给大众不断地喊着号子。对我而言,这就是《今日栗乡》最珍贵的意义,让我与有荣焉。

付出总有回报,美好总有美好相应和。《今日栗乡》得到了县内外众多读者的肯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通讯员和创作者的队伍,编辑部成了县内文艺爱好者的大本营。而我竟然也收获很多自己的热心读者,甚至是粉丝,他们给了我巨大的温暖和鼓励。

故乡的原风景

大地之上,所有的草木都享有阳光和风雨,蓝天之下,所有的家庭、爱和理想,都有一样的重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田园淳朴自有灵秀。这块祖辈留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他们中正在发生的故事一样可歌可泣,可书可传。

栗乡大地钟灵毓秀,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山水间浸润着伯夷叔齐二圣的遗风余韵,关山冷月诉说着戚继光金戈铁马的尚武之魂,景忠烟霞缥缈着朝野皆崇的儒释道传说。在当今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依然藏龙卧虎、名家风流,文教鼎盛、蔚为壮观。《今日栗乡》这个平台让我得以有幸靠近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生平和心路历程。

中国百家山水画家、迁西德艺双馨的山水画家关真全,用画笔采撷燕山滦水的磅礴与灵秀,将其气韵带入国画高雅的艺术殿堂。不仅如此,他提携后辈,力推新秀,在他身边培养形成一个山水画家雁阵,形成一个发展良好的艺术生态圈。

中华传统武术联盟副主席、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乾坤掌传承人员开芳,二十年如一日传徒授武,在无数孩子心中点燃中华武术的火种,为栗乡尚武传统的弘扬做出了贡献。他同时还是一位诗人,著有诗集《一路坚持》,诗文屡次获奖,并在国内众多刊物发表。

复古派斫琴师、燕山古琴派会长王燕喜,多年来倡导古琴免费教育,海峡两岸及国内外学生众多,为古琴艺术的推广做出了贡献。并且他在中医学研究和道教典籍整理方面也多有造诣。

……

此以外,就在我们身边,还有太多励志坚持、追逐梦想的凡人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不尽的感动。

在柴米油盐中格律寻梦的农妇杜保贤,年逾不惑,骨子里的文学基因被一部《唐诗宋词元曲》点燃,千首诗词惊故里,韦编三绝而成才,一个真美的灵魂经历生活的洗礼,终于以她不屈的生机突破岁月的荒芜,傲然绽放出了生命灿烂的花朵。

身残志坚的瘫痪作家杨巨友,以超人的毅力自学电视机修理技术,并且还出版了一本电视机维修大型工具书,之后他博览群书,苦习文学创作,早在2004年便成为搜狐十大网络写手,作品总计一百多万字。蜗居的陋室,萎缩畸形的下肢,和他的睿智儒雅、从容温和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心灵的震撼无以言表。记得在采访回来的路上,车子已开出很远,我突然放声痛哭起来,命运的无情和灵魂的高贵跌宕成的悲歌让我共振而鸣。

当然还有迁西农村姑娘张云花和江苏淮安小伙赵振扉以文为媒喜结连理的故事。1991年,24岁的张云花在《青年月刊》发表了名为《我更喜欢“怪”一点的人生风味》的文章,文中不凡的见识和洒脱的胸怀深深吸引了27岁的赵振扉,一封满怀真诚的读者信开始了两人跨越千里的缘分,一年后赵振扉追寻爱的方向,只身来到长城下的北方小城,只为和知己爱人长相厮守。

……

贴近这块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土地,世事的冷漠无常和生机勃勃,生命的顽强与脆弱,灵魂的高贵与平庸,皆映入我的眼底,点点滴滴描绘着我生命厚重的底色。

这些日子以来,大尧考走了,娜娜和小宝调走了,凤儿和阿辉也走了,我们笑着聊天、调侃、道别,已经习惯这种意料之中的分别。

昨天一版主任阿东同志也搬着箱子走了,我们把他送到楼梯口,汪卿玩笑着嘱咐“常回娘家看看”,我则戏精附体地招手呼唤“东哥不要走!”他想起水杯忘了带,我于是跑回屋里来取,当我拿着水杯走到门口,一手拉着门把手,说什么也出不去了。作为在报社时间最久的骨干力量,阿东的离开告诉我这个时刻终于来了。

极其巧合的是,停刊日当天,县委组织部来到编辑部进行年度考核,座谈时被问到“你对编辑部领导班子有何看法”,我笑着回答,我们这里没有领导,只有老师,这是一群有着“清高灵魂”的人、富有原则的人。

是的,编辑部里的这群年轻人是幸福的。在这里,他们在富有理性的呵护中成长,感受着几代德才兼备的长者们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自由伸展自己的个性。

正直儒雅的老张部长被我们称为“定海神针”,他锁着眉头构思社评的时候,连屋里安静的空气都那样慈祥而肃穆。几位主编大哥对待年轻人亦师亦友,唯独不像领导。他们在新闻写作和文艺创作方面各有专长,对年轻人毫不吝惜地教导提携。一批人走了,一批新人又来了,他们知人善任,因材施教,把年轻人放到最适合的位置上,见证和书写县域发展的一个个重要时刻,而自己默默站在他们身后。

这群年轻人也是非常可爱的。他们年龄相仿,性格各异,富有才华,特长独具,年轻的朋友到一起,每每碰撞出的精彩的机锋和智慧的火花。谁总是在办公室联席会侃时屡出风头,谁总是语出不凡每每怼人一个跟头,谁平时深藏不漏唱歌时技惊四座成为麦霸,又是谁给谁起了流传至今的江湖绰号……

锋哥你还记得你考进市里离开报社前的聚会上,那个大众开心果、一向钦佩你才华的女同事送你的三次拥抱吗?(并不妨碍后来因为打架连微信都给删了)在哄堂大笑中的那份美好和感动到现在仍然在记忆里闪闪发光。

小冬,你还记得你和女朋友在办公室打情骂俏,旁若无人秀恩爱,惹得主编一脸宠溺地感慨,现在的年轻人感情忒黏糊啊,语声未落你们就收获了一对儿双胞胎。

丫头,你还记那个新年,我们女生一起排练小合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怀着雀跃的心情分成两队PK二声部,最终在宣传部年会上效果惊艳,众人瞩目。

可以说生命中最美好的那段时光,我们有幸一起走过。我收藏着你青涩时候的囧照和糗事,我见过你恋爱时百转千回的甜蜜和泪水,我记得你领着你的他或她回娘家来时一脸光芒的小美好,你们身着礼服手挽手走进婚姻殿堂的时刻也由我们亲手拍下,你初为人母为人父的喜悦带娃的辛苦收获的幸福也都跟我诉说……

而这群年轻人又是那么努力和进取,我看见你电脑上贴的励志座右铭,以及成箱成堆的备考资料,我看见你夜夜亮着灯光埋头复习法学知识,我看见你学古观今,冥思苦想敲出一篇篇稿件……有志者事竟成,有人考入市里,有人奔赴他乡,有人从政成为要员,有人转行成为律师,更多的人转战其他单位,前后有二十多人在编辑部汲取养分,积蓄力量,又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

致青春,是当下社会的一个流行热词,可能是某些无病呻吟的青春电影的原因,我总觉得这个词略带矫情。这些编辑部里的青春,平凡之中闪烁着光彩,世俗之中有种坚持,此时此刻,回望我们一路而来的脚步,有种温暖和感动,幸福和骄傲油然而生。 

十年踪迹十年心

时光的列车载着我们飞驰向前,就像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生命从来不曾有一刻的停留。在《今日栗乡》编辑部相聚的时光都在我们记忆里闪烁着温暖的光芒,照亮我们前方的路,她给予我们的,我们共同创造的,就像种子撒播于心灵的田野,我们将携带着这份基因,努力生长,传播于四方。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加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