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福来先生三年祭

(2019-01-08 20:31:43)
分类: 晏阳·文

李福来先生与全景画创作

晏 阳

李福来先生三年祭

1996年底,全景画《莱芜战役》进入现场绘制阶段时,五十八岁的李福来先生还在副院长任上,他一面领导、指挥着这个超大型艺术项目的布上绘制及其相关辅助工程的施工,一面边不断地接打院里的各种电话,安排、处理着学院很多相关的日常工作,几乎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我说,院里这么多事,您莫如回去几天,处理一下,现场这儿有啥问题我们会及时和您电话沟通。先生笑笑,说:“院里对这个创作项目高度重视,党委把这项工作安排给我,我不能不全心全意”,然后凑近我的耳朵:“有重大事情,我肯定回去。日常,离开好——新班子不久就要主持工作,我们老的在边上,人家还就多一道程序,也放不开手脚”。

这是我留校工作以来第一次和李福来先生近距离接触。此后近二十年的漫长日子里,我和学院全景画创作团队的同仁们一直伴随先生身边,在先生的带领下走黄河,下长江,战淮海,上井岗......《济南战役》、《赤壁之战》、《淮海战役》、《井冈山革命斗争》......一幅接一幅的全景画创作,接连不断地捧回国内重大展览的奖牌,成就着大型艺术创作领域里一个又一个辉煌,也刷新着世界美术史上全景画创作的记录。2002年5月,当侯一民先生在《济南战役》的绘制现场手杖把地板点得咚咚响,一字一句地说:“你们鲁美就是东方的米开朗基罗”的时候,我知道这句鼓励的话里有鲁美两代艺术家多少心血,更知道此中福来先生的艰巨付出和卓越贡献。

李福来先生三年祭

李福来先生在《淮海战役》创作现场

历史画,尤其重要题材的历史画创作,案头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一系列史料、文献的研究和考证,对画家绝非轻松。我们每一次创作,福来先生都首当其冲地承担这项系统而庞杂、艰巨而又枯燥的工作。画全景画《赤壁之战》,作为创作组副组长、绘制现场的直接指挥者,单是相关的史料考证等案头工作,先生就带领我们做了半年多,从《资治通鉴》到《孙子兵法》,从兵器的考证到阵法的研究,从当地自然地理到汉代民俗,绘画创作中预期碰到的所有问题先生都严肃、认真、详尽而周密地逐一研究。东汉末年的战船,无任何视觉资料可寻,连直接的记载也查不到,先生依据多方面古籍资料,考证出艨艟、斗舰、走舸等船舰的规模、主要功能、载人数目等数据,然后安排我结合长江上木船的基本形制逐一设计。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素描方案多次易稿,整个过程历时五年,作品最终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当年在武汉,参与论证创作方案那些资深历史学家、知名画家和各方面学者无不惊讶于创作组对相关史料的系统了解和深入把握,对李福来这位学者型艺术家给予极高的评价和由衷的钦佩。

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功能要求决定着艺术创作不同的具体方式和手法,决定着其想象、夸张等艺术创造空间的范围和尺度。历史题材全景画,就可视形象而言,从地理环境、地貌特点、村舍方位到部队规模、战争态势、运作线路等等都来不得臆想和虚构。福来先生在创作中极为重视现场实地考察,每一次创作都带领创作组多次深入当年的战场,每一次都是方园一两百公里。一个笔记本,一本地图册,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福来先生就是领航员,让大家感到惊讶的是,他比当地委派的陪同人员、司机更熟悉路线和地点!进村,下车,叫声“老哥”,递上一支烟,挨近坐在碾盘或朝阳的石阶上,先生就能和村头邂逅的老者攀谈小半天.......

李福来先生三年祭

《淮海战役》创作组“全家福”(中间李福来先生、右二曹庆堂先生都已离去!)

现代战争,有关战役的综述、大堆的回忆文献都不难找,困难的是,要从中理出一条时间和空间上都较为具体,并能相互印证的线索,这将是整个艺术构思的切入点。由于多数文字资料都是事隔多年之后的回忆追述,由于当事人具体身份限定等因素,许多同一事件的描述在时间、地点、地名、规模等方面均有出入,这给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使福来先生的研究和考证工作任务繁重,常常要伴随作品创作的全过程 。每一次创作,直到现场绘制接近完成,先生案头的资料依然不断地被红笔、蓝笔勾画着,笔记依然一本一本地在堆高,床头的台灯也依然整夜整夜地亮着。浩若烟海的各种资料、文献,在耗费先生大量精力、浸满先生汗水之后,被系统而有序地浓缩到一张长达四五米的打印纸—— 一张直观的列表上——横向,整个战役的时间进程、参战双方战斗序列、部队番号、战役各个节点、关键情节、重要人物、战事发生地点......工致的字迹蝇头小楷大小,整齐、漂亮;红的、绿的、蓝的黄的各色标记清楚、醒目;直尺划出的格子,工整得如打印的一般......

而后,讨论创作方案时,先生则战役指挥员一般为大家详尽介绍事件的发生发展脉络、演进过程。绘制中,他更是胸有全局,运筹帷幄般地安排情节,设计视觉节奏,调度场景。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创作组里,“司令”这个贴切又亲切称呼替代了“院长”,当面、背后大家都习惯这么叫,先生也就乐呵呵地欣然接受。

这确是种很特殊的绘画创作,福来先生也确是位把整个战场都了然于胸的指挥者。画《济南战役》,依据有限的文字记载和能查到的仅有的几张绘制简陋的示意性地图,我们的画布上真实而确切地再现了当年的中心城区,以至于作品完成,请来作最后验收的部队老首长兴奋得不能自已,提高嗓门不断对着画面指点着“武库街......兵马司胡同......看那里,我的指挥所就设在那里”!然后兴奋地握着福来先生双手,久久不肯松开:“鲁美,了不起,了不起呀!”

鲁美!李福来先生一生都奉献给了鲁美——这座从黄土高原抗日烽烟中诞生的艺术家的摇篮。先生十四岁来鲁美读附中,而后读本科,留校工作。在接近退休的年龄上投身全景画创作,和宋惠民、许荣初等前辈艺术家一起,开创了中国的全景画艺术事业,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赢得了举世的瞩目。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先生离开我们还不到百日。翻开先生送我的他的个人画册,我的目光再次停留在眼前这幅《东北鲁艺校园的早晨》——这是张小幅素描,幅不盈尺。李福来,这位笔底江山无限,胸中万马千军,二十年来率领着创作团队东奔西走南征北战、一次次把以吨计的油画颜料抹上巨大画布,创作出一幅幅恢宏巨制的艺术家,此时笔下流淌的,是涓涓细流,款款深意:一弯晓月西沉,几幢老楼参差。静谧,空灵,如诗,如歌。画面上,稍远,略高一些的,是当年的教学楼,那里面曾走出过鲁美几代艺术家......至今,还有一间先生的工作室也在那楼里,二楼,东侧,挨着楼梯口的那扇门。合上画册,我脑子里涌出了下面几句——

六十年前旧粉墙,少年绮梦绕回廊。

依然晓色拂青瓦,忆到楼窗第几行?

李福来先生三年祭

2016年4月11日于鲁迅美术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