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晏阳 · 水墨人物画教学随笔(5)

(2011-11-10 20:21: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晏阳·文

 

 

 

 听不了导游半导体喇叭里的说辞,滚瓜烂熟却难以入耳。

 常有学生问我对某“大师”的画怎么看,我说:不是不好,也难说有多好。如法炮制,只剩下圆熟,可以用心玩味的东西已然匮乏,绘画的特质也就所剩无几。 

 

那么,绘画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在哪里?

 ——书写性。

 水墨写意就更如此。

 

 书写性总是呈现出某种随机、即兴的特质,是理解后的感觉、感觉中蕴含的理解。书写性是水墨写意语言生命的全部。

 

 书写性绝不是只靠技术支撑起来的。

 书写性的产生是感情活动的结果。

 

 圆熟、做作、摆腔调都生不出书写性,因为那里面早已没有了真诚。

 

 

 失却了真诚,技术的熟练只能导致小气、匠气、俗气、江湖气。

 

“装”,不行,装潇洒不行,装古拙也不行,装老装小都不行。

 

  书写,可以一挥而就,可以娓娓道来;可以激情澎湃,可以润物无声;可以大气磅礴,恣肆潇洒,也可以朴素中肯,一五一十......但无论怎么“写”,其内核永远是真诚,是情感投入,是言而由衷。

 从单一的技术角度解释不清楚中国画的笔墨,就缘于笔墨不是炫技的媒介,而是精神的载体;缘于人情感活动的复杂,心理体验的丰富,精神世界的多样。

 

 伴随着艺术表达的进程的推进,画家的情感无时不在与对象的碰撞中生发着,变动着,深化着,于是那留在纸上的痕迹也便成为了情绪、情感、感觉和体验的记录。而这一切都无从预先规划设计,于是,书写性与“真”水乳交融、互为表里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胸有成竹”,其实早已被限定在技术范畴。更多在更深层面上决定绘画品格的东西反倒都是未知,只能“走着瞧”。一幅画的绘制过程就如一次长途越野,成功的保障是心智和体魄,是随机应对变化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感到自己越来越“胸有成竹”是件危险的事,事实上已经很难进入精神表达的层面,已经与艺术渐行渐远了。

 

 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被两个农民工粗糙的演唱打动,一如为梵高热烈的赤诚、齐白石透明的本真动情。感动我们的未必是精致和完美,而是那里面的情和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