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祭 · 之一·  一篇旧文

(2011-03-30 18:21:11)
标签:

王盛烈

现实主义

艺术

大师

八女投江

怀念

分类: 晏阳·文

祭·之一          

 

   这是一篇写于六年前的旧文。 2005年,我的导师王盛烈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人民美术出版社出了一本纪念文集《耕者足迹》,我应邀写了这篇《真爱永存》,原文太长,节选一些,发在这里。

 

 

祭 <wbr>· <wbr>之一· <wbr> <wbr>一篇旧文


    王盛烈(1923—2003),著名美术教育家,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大师,鲁迅美术学院前院长、终身荣誉教授。早年留学日本。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和中国画的发展。历经磨难而从未改变追求真善美的坚定信念,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其代表性作品《八女投江》、《海风》、《耕者》、《家乡的孩子》等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真爱永存

 

   时序轮转,我一直觉着王老师是出门了。有什么心事或身边又有新事发生都想等他回来一起说说。我时常冒出这样的疑问:一年前我们师生却有过那刻骨铭心的生死诀别吗?然而,那撕心裂肺的痛楚已然刻在了心上。恍惚间又想:王老师确实=是躺在病床上了,待第二次手术过后,他的身体已不再魁伟,羸弱之极,拉他的手,分明地感觉到嶙峋的骨骼,真的是一双老人的手了。由于吸氧,经常嘴唇干燥,需要蒙上一小块纱布,不时地更换。于是就又想该做点儿清凉可口的东西送过去,然而我又明明知道这早已成为了奢求!或许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走得太过平静太过坦然?

   11月11日,其实那是我去最后一次探视,我们依然继续着平日的话题,那天王老师精神很好,说了很多话,谈到黄宾虹,谈到人生体悟和艺术创作。13日——去世的前一天,他执意打破子女安排的计划,提前半天约见在沈阳的几个学生,谁也没有想到他这竟是在做最后的告别!此时他说话的声音已经微弱,间或有些停顿,和平时一样,边说话边认真而和蔼地看着每一个人的脸,他回味着一生的艺术感悟,劝大家不要太沉重,要多想未来。临别,慢慢动了动早已无力抬起的手,目送每一个人离去,脸上俨然带着笑意。

 

    有幸成为王盛烈老师的弟子才是十几年前的事。那是他不到七十岁,已经卸下院长的任职,于是心里就只装着一件事——艺术。或许只有这个缘由能解释他平静、平和与坦然。校园里见到他,几乎都是准时地在通往画室的路上,步履稍慢却极稳健,腰很直,背着手,眼睛只看前面,不是迎面碰上,都需喊一声“王老师”,他才看见,然后停下来打招呼。

    王老师最后几年用的画室是老绘画系楼里一间稍经修整的普通教室,一楼,右手边。屋里迎面墙上钉满夹芯板,裱上两层宣纸作大画板,上面累累墨迹就是晚年画《高原行者》、《日本有个东史郎》等一系列作品时留下的。一张旧画案已用过二十多年,老旧得与现今的生活环境不甚谐调,边角上油漆脱落,露初木质,见证着他晚年的辛劳和勤奋。如今,我将它搬到了我带研究生上课的教室,是一份念想,更是一份鞭策。。余下的地方全被书籍、画框画轴堆满,就象仓库。这么个地方,只要不外出,我总愿意常去坐坐,有时是就某些艺术问题去请教,有时说说心事听听先生建议,更多时候就只是去坐坐,去感受那份亲切,体会那份温馨和怡然。轻轻敲两下门,就听见匀而轻的脚步声,门慢慢开启,一张慈父般亲切的脸。一杯铁观音,或先生为我沏好,或自己动手。我太熟悉那只内壁里厚厚地挂满黑褐色茶垢的大号白钢杯——它浸润过先生晚年一系列作品的构思,充溢过培养中外研究生宏大而缜密的计划,承载过先生关于中国画创作乃至整个中国现时代艺术走向的深邃思考,激荡过先生那份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未曾泯灭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赤子之情!

 

    “王盛烈”这三个字在许许多多熟识和了解他的人心里是实事求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同义词,在更多人的的心里是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的高峰,在我的心里则更多地回荡着亲切、关爱和温暖,我亲爱的老师更是一位有爱心重情义、情感朴素心境平和的和蔼老人,一位任何时候都只为别人着想的仁厚和善的长者。

 

    王盛烈老师热爱生活又不苛求生活,人生理想远大宏伟而人生态度朴素平实。一盘炒花生米,他可以咀嚼出生活的兴致,一杯铁观音,他能品出生命的内涵;学生送一顶绒线帽子,他戴上并不十分谐调,但我看着他十分情愿地一连戴上几个冬天......因为出席某一正式场合需要讲一点仪表,他可以任由子女们为他三脱四换、七手八脚地摆布,有事竟引起一阵阵嬉笑,而他却乖顺的像个孩子。

    这种由爱衍生出的仁和与宽厚伴随着王盛烈老师的生命而存在,使他的胸怀有了无比宽广的包容性。他经历太多的磨难却依然一往情深地眷恋生活;他遇到过太多的痛苦却依然执着酿造着人生境界的至善至美;他蒙受过太多的不被理解却依然豁达而平和地理解并关爱着他人,无时不在为他人着想。在病情依然无以逆转的最后时日,他依然以一份常人无法理解的良好心态和惊人的毅力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准时服药,坚强地承受着各种医疗技术措施带来的巨大肉体痛楚而不吭一声,有时疼得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昏厥过去,待睁开眼时依然不忘和医生说一声“谢谢”;最后几天其实他早已无法进食,面对我妻子送来的一碗熬得很烂的菜粥,他依然很郑重地在别人的搀扶下披衣坐起,,定一定神,微笑着张开干裂的嘴,坚定地下咽一口,稍稍平静一下气息,沙哑着声音,认真地说:“味道很好”。

    这种由爱滋生出的博大胸襟纯化了他的人生境界,使他的艺术具有了超越时代、超越功利的人性高度。他用饱蘸激情的笔墨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慷慨悲歌;用春雨润物般的细腻娓娓讲述家乡孩子的动听故事;他画那些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在民族解放、祖国建设和新时期文明进程中留下足迹的重要人物,也画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普通人;在他的笔下,高原丽日,长白松翠,青山意气峥嵘;山民纯朴,孩子天真,世界多姿多彩。他推崇齐白石、黄宾虹这些传统派艺术大师,也对许许多多为中国画艺术注入活力的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画家极为赏识并大加赞许;他欣赏柯勒惠支、米勒、苏里阔夫,也喜欢毕加索、马蒂斯、莫德格里阿尼;他是一个划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却用毕生从无间断的突破和创新诠释着现实主义艺术;关注时代发展去挖掘、选择和反映重大题材,却一贯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主题先行”,他不止一次针砭时弊地指出:“主旋律不是贴政治标签儿”。

 

    十几年近距离的亲密接触,王老师给我留下了太多可以重读、回味的细节。素来知道他喜欢音乐尤其喜爱贝多芬,经常见他作画间歇时只坐在画案前的凳子上而不是沙发上双目微闭,聆听那撼人心魄、荡气回肠的旋律。我还知道,在画室靠门边儿的那张用来放置录音机的小桌上还堆放着不少通俗音乐盒带,又邓丽君、徐小凤......我猜度着老师的“胃口”,跑街上买了两盘蔡琴的专辑送过去。后来有一次他特地和我说:“这个人唱得好,很平和,很深沉,又很真诚,不简单”,说着站起身来,面对着我,一只手指着旁边正在播放《爱断情伤》的录放机接着说:“要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就更好”。

 

    前不久有一天我的儿子去给我买了一张蔡琴的新专辑,说知道我肯定喜欢就特地买一张送我。我抚拭着那印刷精美的套封,上面的题目是——《月光下》。我凝视良久,又想起我亲爱的老师,终于没有扯开那透明的外包装...... 

 

 

 

 

 

 

 

祭 <wbr>· <wbr>之一· <wbr> <wbr>一篇旧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