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十五年 之 《赤壁之战》(2)

全景画《赤壁之战》
第十届全国美展金牌
/ 首届全国壁画大展大奖
原作规格:1900 x 15600cm
创作时间:1995年5月—1999年1月

主创人员
宋惠民 / 时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李福来 / 时任鲁迅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任梦璋 / 时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
晏
阳
王稀奇

文字脚本(节选)
晏
阳
1995年 7月
黄盖诈降
(接上期)
黄盖诈降,曹操中计。
二十只火船撞入寨中,顿时烈焰腾空,浓烟障目。主帅战船,
顷刻高危!忽荡寇将军张辽架一小舟到,救曹操登船,飞奔岸口。
黄盖乘一走舸劈风斩浪,快如箭发,穷追不舍。盖手提利刃,
立于船头,大喝一声:“曹贼休走”!张辽闻声,转过身来,拈弓
搭箭......黄盖身后,吴军中路大军,冒烟突火,直压过来。


仓促应战
孙刘敢于以五、六万之兵力与握有二十余万大军且占据整个
江北的曹魏抗衡,绝非出于军事实力的优势,而在于有利战机的
把握。
为此,“仓促应战”一场,呈现观众视野:
曹军将士虽战机被动,应战仓促,却拒敌积极,出击迅速,
表现英勇。
曹军水寨。各式战船列队齐整,由近及远次序排开,阵容森
严,气势恢宏,一望无际,直至大江转弯的消失处。中远景船阵,
樯桅林立,秩序景然。
烽烟突起,战况紧迫,几缕烟尘打破沉寂。
远近岸边,栈桥两侧,数十只小船从各路水道鱼贯而出,迅速出击,
英勇拒敌
稍远烟火起处,是为吴军左翼丁奉,再远蒋钦,最远韩当。


曹营血刃
待曹兵欲寻路后撤,后营已是一片火海。
东路周泰、陈武攻势迅猛,已从侧翼登岸,正与突围曹兵遭遇。两
军混战,杀作一团。营寨之内,刀戟纵横,旌旗翻飞,喊声震天,尸横
遍地。
江岸曹兵,潮水般涌入寨门,营内队伍则冒死向外突围;点将台前,
校场上,曹军正在仓促集结,营寨外围,吴军已点燃火把,蜂拥而入,
逼近中军……



败走华容
溃败曹兵,夺路而逃,杀出乌林。
此时寨外村落亦在烽烟之中,一场恶战就此展开,两军人马,死伤
无数。故后世谓之“红血巷”。
溃败途中,曹军又遭甘宁、太史慈等多路吴军截击。待张辽、徐晃、
马延等人拥曹曹操冲出重围,奔往华容道时,前方又是一片白烟升腾,此
乃刘军牙门将赵云,于芦苇丛中放火,欲断曹军去路。
天边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曹军穷途末路,前景黯淡。


荒野悲歌
云惨惨,风凄凄,烟尘袅袅,枯荻瑟瑟;群鸦盘旋,战马悲鸣;旌
旗遍地,尸横蔽野……破败的战阵,暗喻着一场曾经的血腥厮杀。

尾声
东方欲晓,霞飞云渡。
一场战火过后,樯橹舟楫,灰飞烟灭。余烟缥缈,焦木塞江。
沉舟侧畔,千帆竟发。
吴军主帅周瑜,器宇轩昂,英姿勃发,扬鞭跃马,傲立高坡之
上,一袭白色战袍,银光闪闪。
万里长江,坦坦荡荡东流去,
千古英雄,是非成败付烟尘。
天边,一丝沉郁的曙色预示着华夏大地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