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趋利避害的心理与行为过程分析

(2010-05-13 23:01:15)
标签:

杂谈

——并以此为例分析价值观的形成
摘要

趋利避害是人行为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趋利避害的行为源于人的求生与畏死的生存本能。文中详细分析:人的成长过程中“成功”的趋利避害行为成为生存的经验积累在人有记忆中,逐步形成价值观并潜意识地指导人的行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各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是这个人价值观的交集,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往往也伴随着个体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改变。如何有效地引导员工的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的价值观成为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通过讨论人的价值观的改变及形成过程,有助于管理者引导员工价值观的改变,并有利于加强企业人性化管理及企业文化的建设的认识。

百度文档下载地址

最近(10-5-02)收录到百度百科词条: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一词,最早出自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 意思是: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言简意赅地道出人性的本质(用中国人比较引以为豪地评价方式来评价就是比西方国家早了XXX年)。

初中生物课上讲的,草履虫从有盐的水滴中跑到另外一滴水中,这种趋性是应激性的体现,是最简单的趋利避害的表现。趋利避害是生物(包括人)的本性,正是有了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才能使生物在自然界中找到一席之地,维持生命,并不断发展壮大。单细胞生物草履虫是这样,头脑高度发达的人也是这样。

有人问刚出生的婴儿也会吗?如果他的遇到危险(如触碰到高温物体),他会避开吗?不要忘了,他会哭,惊天地、泣鬼神,足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哭声就是婴儿对感知到的危险的应激(反应),也就是趋利避害的反应(可能有人还会问:哭能解决问题吗?那我反问:地震到来的时候,那些不止会哭还会跑还不是一样没有避开危险?趋利避害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习得了更多的防御能力才能做出更有利的反应。)。

人的较强的思维能力,使趋利避害的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复杂之处在于:对利、害的认识,及趋、避的方式上。

对趋利避害的认识

趋利避害是(但不仅仅是)人的本能(求生畏死)行为,是客观事实(是尤其要遵循并利用的,特别是在管理及教育过程中)。人会有趋利避害的行为是必须接受的事实、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

对利害及趋避方式的认识,属于价值观范畴,是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习得)的,是一系列认知过程的抽象概括。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并在社会活动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


“利”“害”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价值观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步习得的,相对稳定(即:不会经常改变)且不易改变(即:改变困难)。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对利害的认识,习得了趋避的方式,并逐步稳定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言行)。人对趋利避害的认识属于价值观范畴,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对利害的认识将决定趋避的行为(方式)。


在个人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最初的价值观念让个人产生了朦胧的利害判断,并试探着做出趋利(或避害)的行为(反应),这种行为会遇到两种可能的结果:

1、趋利(或避害)成功,得到利益(或避开危险)

注:“趋利的行为”对应“得到利益”,“避害的行为”与“避免了危害或减少了损失”对应,后面的分析中,不作区分,以前者为例进行说明)。

当这种“趋利的行为”确实使个人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泛指各种利益,包括成功避开危险、赢得他人的认可等),则个人最初判断为“利”(而不是“害”)的感知,将得到强化,并逐步溶入个人的价值观念中,成为其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并做为以后判断利害的依据,而同时,这种趋利或避害的行为也将做了经验积累下来(尽管有些时候,这种“趋利的行为”与“得到利益”的结果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

2、趋利(或避害)不成功,没有得到利益(或没有避开危险)


当在最初的价值观指导下的趋利的行为没有得到利益时,会对最初对利害判断产生动摇(这种动摇是潜意识的,有时会是非常细微的,甚至无法觉察,但不能忽略),同时对这一利害的感知将会被削弱(同样,是潜意识的,十分轻微,其程度有时无法感觉到,但不能忽略)。并且这一次的不成功的趋利(或避害)行为将成为教训积累下来,影响下一次对同样情景的反应。

当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时,尽管之前有些潜意识的、细微的削弱,个人仍然会做出同样利害判断(这就是价值观的稳定性),但由于之前的(积累下来做为教训的)“利的行为”没有产生利得,个人会调整(有时调整会较大,同时调整前思考过程,也是对另一个“利害”的认知过程)趋利的行为。同样会有以上两种可能的结果:

1、如果这一次的“趋利行为”产生了利得,则最初的“利”的判断得到强化,这次的“趋利行为”积累成为经验;

2、如果仍未产生利得,则最初发的“利”的判断进一步被削弱,这次“趋利行为”,再次成为教训,将在下次同样的利害判断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这一过程使价值观发生改变。

如此,不断循环,对这一情景下的“利”的判断将会不断的被强化,并在以后同样的情景下,对这一“利“做出更强烈、更积极的趋利反应;或是不断被弱化,直到弱化到不再对同样的情景做出“利”的判断,即用该个体的价值观来衡量,这一情景利害判断为:非“利”,从而不再做出(趋利的)反应。

这是价值观的习得过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信息及情景让人产生“利害”的判断并做出一定程度的趋避反应,使得对“利害”的感知不断得到强化,逐步溶入人的价值观中,并逐步形成完整的(对“利”和“害”的认识的)价值观体系。

当然,即使是个体形成了完整的(对“利”和“害”的认识的)价值观体系,对有些情景的“利”或“害”的判断仍然会被没有规律地强化或弱化,表现在行为的犹豫不决,这也是客观存的。但明确、清晰的价值观念会在他的价值观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会指导其对大是大非(这些大是大非就是最终被强化到足以做出恰当反应的判断)做出恰当的判断,并做出相应的趋避反应。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价值观体系没有形成,对于“利”“害”判断仍然处于不断反复验证过程中,此时家长的行为(及教育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在孩子不听时,有些家长就会利诱——给钱,让孩子听话。开始的时候,给了钱,孩子就听话了,而同时,孩子也明白了,“听说”可以得到钱,在家长的消极行为(引导)下,会让孩子认为,听说,家长就会给钱;不听话时,家长会为了让自己听话而给钱,从而有意表现出不听说的行为。比如,用哭、闹的方式向家长要钱,而长大以后,会使用更恶劣的行为方式。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案例二
在一则电视报道中,一个迷失的儿童被送到敬爱的警察叔叔那儿,但这个孩子见到警察后,表现出惧怕而不让警察接近,尤其警察将他抱到警车上准备送他回家时,他拼命挣扎不肯上车。最终警察找到了他的父亲,他父亲表示感激。抱起孩子的时候,孩子仍然在哭。这时,他父亲说了一句话让在的警察大吃一惊:“再哭,再哭让叫警察把你带走!”。现在一些都明白了,孩子在不听话时,家长用这样的话也吓他,当每次孩子不听话时,都用这样的话也吓他时,这种对“害”的认识,不断得到强化。最终,这种“害”的情景(被其他儿童尊为警察叔叔站在他面前)出现时,孩子表现出恐惧。可见,儿童期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保证。

案例三
正确地认识并恰当的引导个体的趋利避害行为,在管理中尤其重要。
比如:为降低产品的不良率,对作业员以生产的不良品数量的多少进行处罚或奖赏,以希望员工加倍努力、高度认真地工作。实际上,这种管理方法不会有效。


因为,这种做法显然是没有恰当地引导员工趋利避害的行为,反而会误导员工,造成更少恶劣的行为,并且会放大。不良率越低,其进一步降低的难度也会成倍加大,相应员工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趋利避害的反应)才能得到奖赏或避免处罚,相应员工会觉得累,从而调整趋利避害的行为,投机取巧,比如:把不良品丢或藏起来,或是报表做假等。

在对此不恰当的认识(如:认为员工素质低下)下,如果对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采取更严厉的惩罚,管理将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问题将被隐藏的更深,更不易被发现。

对此,我们观点是:管理的改善不应建立对人的苛刻的要求上,那些品质做的好的企业也不是通过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当然,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总结


趋利避害是个体的本能(求生畏死)行为;是客观事实;是要尊循的客观规律。
趋利避害是受个体的价值观(对“利”“害”的认识)指导的,要改变人的趋利避害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对“利”“害”的认识,并不断将所期望的对“利”“害”的认识强化的个体的价值观中,成为个体价值观的一部分。

在实际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形成即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企业的价值观被员工认同、接受,并溶入自己的价值观中,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变得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