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 静待花开
(2013-11-27 16:24:49)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说明数学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作为低段教学的老师,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唤醒、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学生将会给你一份惊喜,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一、等待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种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规范,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达到了,表扬,再抓第二个重点。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孩子的心需要细心呵护,任何急风暴雨式的方式都可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温柔以待,我们心平气和并反复练习。相信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等待孩子喜欢上数学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新教材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我首先生动地讲了一个故事:0~9这些数字在做排队游戏,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你不就什么都没有嘛!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圆圆的眼睛流出了眼泪。这时,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学生被这个故事吸引着。这时,我又说: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顺势引出了新的数学思考,学生反应强烈,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根据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出10的教学内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学生学得容易、开心、自信,也慢慢期待上数学课了。
三、等待孩子学会倾听
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告诉孩子你要认真听讲,他是很难理解其中所含的意思的。刚入学时我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聪”字,告诉孩子要做一名聪明的孩子,应该把身体所有的宝贝用起来才算好。先用耳朵去听别人说,再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再用自己的嘴去问,然后再用自己的心去想,这样下来就是一个聪明的人。
首先老师要做个忠实的倾听者,才能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使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也给学生树立了榜样。要给学生明确倾听内容。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听”,引导学生在“听”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在“倾听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可以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认真倾听”这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的教师耐心、细心、有心的去做。当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上就不仅有活跃、热烈的讨论、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四、教育需要等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功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人的成长有其内在规律,而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正视这个差异,教育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视这个差异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物及必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针对教材给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些可以很快回答。但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是不要让学生急着回答。针对某一教学问题,应该推迟给予的回答,先给学生一个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的时间,等待学生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再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其进行恰当的点拨。
例如我在教学解决乘法问题时:师:“什么是乘法?”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老师等待一会儿,然后出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例如“3+3+3+3+3=15
师:“3个同学,每人栽5棵树。一共栽多少棵树?”同学们争着回答:3×5=15 老师说:“很好” 。
师出示:“教室里有6排学生,前5排每排6人,第六排5人,一 共有多少个学生?”这个问题难住了大部分学生,有的说30人,大部分同学没有回答。老师等待,等待中点拨:“5个6人,1个5人”……。一分钟,二分钟……有同学举起了手:“5×6+5=35”,又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6×6-1=35”这时,老师拍手同学鼓掌……
接着老师出示:一个茶杯3元、一个钢笔5元、一个球6元。让同学提数学问题。这个问题相对二年级学生难度,就需要教学等待,延迟课堂回馈。让同学们讨论。有的说:“买一个茶杯和一个钢笔一共需多少元?”、“买一个茶杯和一个球一共多少元?”老师说:“为什么只买一个?买两个、三个会是什么情况呢?”接着有同学说:“买三个钢笔和一个球一共多少元?”。老师说:“好,就这个问题我们怎样列算式?有几个?”。等待同学讨论,一会儿有同学举起了手,又有同学举起了手……,“3×5+6=21”,“6+3×5=21”,“5×3+6=21”,“6+5×3=21”。
老师说:“这个问题怎样解决”?:‘买3个球,5个水杯一共多少元?’。认真想一想!没有回答,老师:“请你们再想一想。”等待……,点拨……。不一会同学们陆续举起了手:“3×6+5×3=33”;“6×3+5×3=33”;“3×6+3×5=33”;“5×3+3×6=33”……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生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心理上、感情上、认知上考虑学生的“暂时性”的学习差异,来保护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反思的空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放慢脚步等待学生,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
教育,需要等待!教育的等待就是要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细心、信心、宽容之心,相信花儿一定会开得鲜艳芬芳。学会等待!你的心中就装下了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成为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