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计算题组设计的一些思考
武夷山实验小学
邱节辉
记得我在教儿子10以内的加减法时,经常会出这样的题目给她做:2+5、5+2、7-2、7-5。我希望通过做这样一组一组的题目让她逐步感受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联系,进而会做、熟做简单的加减法,这里便出现了简单的题组练习。所谓题组,就是把几道有逻辑联系的习题编在一起的一组练习题。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些计算的题组练习,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精心编织题组练习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怎样设计计算题的题组呢?我反思了自己平日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总结。
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并列题组。所谓并列题组,顾名思义,就是题组的各小题处于并列的地位。并列题组又分为对比题组、迁移题组、变式题组。例如25×4和24×5,这是一组对比题组。两题乍一看很相似,许多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会不假思索地将两题画上等号,可是通过细心的观察、计算之后,学生会发现两者是不同的,比较后才会察觉到两者的差异。这种用对比的方法设计的题组在辨析易混淆的题目时运用效果较好,例如一年级学完了退位减以后,可以设计23-12和23-15这一组对比题组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退位减的方法,在四年级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后,也可以设计一组对比题组14+27=27+14、14×27=27×14和(25+43)+15=25+(43+15)、(25×43)×15=25×(43×15),通过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每一种运算定律的本质特征。而25×12和2.5×12,这是一组迁移题组。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学过了,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则是建立在整数乘法基础上的,两者之间存在共性和联系。教学中可先出现25×12,让学生计算,复习乘的顺序,在此基础上加上小数点,出现2.5×12,我认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积的处理上,突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会计算后将两者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自然地迁移到小数乘法上来。这种用迁移的方法设计的题组多在新旧知识有较多共性和联系时使用。迁移题组在小学的计算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除了小数乘法以外,小数的除法、分数的混合运算、整数的进位加、退位减等知识都可以设计迁移题组带领学生由旧知过渡到新知。对比题组和迁移题组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题组形式,但是对比题组主要运用求异思维解题,而迁移题组则主要运用求同思维解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对比题组和迁移题组最好相间出现,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教学中变式题组也常出现。例如720÷70、720÷72、720÷68,它是在学生学会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出现的一组变式题组,它让学生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提高了学生除法笔算的能力。它通过变换除数的大小,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试商、调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国标版教材在计算知识的编排方面除了让学生自己计算之外,还加强了比较,这些需要比较的题组多数都是变式题组。变式题组变换的是同类事物非本质的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的特征,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将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从而更好地掌握解题规律。
计算题的教学难度不大,可是教师要想上得出彩则需要多动脑筋。在计算教学中引进题组的教学方法,将思维活动和反馈矫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频繁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增多了,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经常会有家长向我询问怎样提高孩子计算的正确性,我想除了多练之外,练习题的选择和设计也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有针对性的选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